济南民政这五年||市中区民政局

文摘   2024-12-27 18:43   山东  


民政这五年

各区县发展成就巡礼


前 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积极主动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全市民政系统牢记职责使命,扎实履职尽责,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济南贴心民政公众号特别推出“民政这五年——各区县发展成就巡礼”专题,展示15个区县(功能区)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守正创新实干笃行

绘就市中民生幸福画卷





近年来,市中区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民政工作部署,按照省、市民政工作要求,厚植为民情怀,深化改革创新,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全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市中区先后获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国家级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国家“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单位、全省首批社会救助改革试验区,2024年作为全市唯一区县成功入选山东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项目地区和山东省“五床联动”试点区县,市中区民政局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


精绘社会救助“温情画卷” 

筑牢民生幸福根基


五年来,市中区民政系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精准化精细化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提升救助保障水平
完善落实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五年来城市低保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80%、68%,农村低保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170%、190%,实现城乡救助标准一体化,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2.16亿元,有力保障了4.04万名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五年来,市中区享受脱贫政策纳入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人员累计2.4万余人次,有效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

市中民政深入街头巷尾宣传社会救助政策

创新救助制度机制
首创社会救助“四个一”工作法,以年为周期明确周、月、季度的规定动作,以“四个一”工作落实确保困难群众底数清、解决问题跟得上。建立救助工作容错纠错机制,出台《社会救助工作容错纠错工作办法》,激励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创新“414”工作模式,围绕“一个窗口通办”,搭建四级社会救助网络,健全四支骨干工作力量,实现政策宣传、情况收集到问题解决的闭环管理。

市中民政“点亮微心愿·传递心温暖”活动


优化救助服务模式
以数字化推动救助精准化,打造“市中数字民政”平台,研发低保申请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业务“掌上办”;实施“市中智慧救助”项目,实现17个街道205个社区(村)救助档案数字化,数据分析研判更加精准高效。开办“小妍帮您办”救助工作室,直接服务群众3500余人次,启动“市中暖居工程”项目,投入279万余元改善977户困难群众居住环境,两个项目连续两年获评省市区“三级联动”为民办实事优秀项目,“始终有爱·惠救助”社会救助服务品牌持续擦亮。

开展“小妍帮您办”救助服务



精绘智慧银龄“颐年画卷”,

谱写长者幸福篇章


五年来,市中区民政系统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健全服务体系上下联动
区一级备案养老机构17家,建有床位3800余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70%,其中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达到五星级标准,养老机构数量居全市首位;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达到18处,实现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功能全覆盖;社区层面设置日间照料中心99处、农村幸福院31处、长者食堂50处,实现中心城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覆盖,“暖阳食光”长者助餐品牌效应显现。

市中“暖阳食光”长者助餐

聚焦配套服务协调发展
构建养老联盟聚合体,推动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达到100%,以医助养打通绿色生命通道。投入7100余万元为老年群体发放高龄津贴,购买银龄安康保险,惠及2.3万人。启动“银龄行动”,设立101支为老志愿服务队,年服务2000余人次。完善老年人权益维护工作机制,五年来免费提供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开展智慧助老活动,开设智能手机课堂312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举办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签约仪式

创新服务模式提质增效
全省率先推出线上“养老地图”,打造网络可视化VR实景养老院,提供直观多元选择,五年来完成订单超3.5万件。启动线下“养老服务大集”,搭建机构与服务对象沟通桥梁,实现供需两端零距离交流。率先设立养老服务公益岗,推动养老服务人员向街道、社区一线下沉,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数量居全市首位。探索农村幸福院“六个一”助餐模式,联动社会力量协力解决农村老年助餐经费难题。

开设市中“养老服务大集”


精绘社会福利“暖心画卷”,

照亮特殊群体希望


五年来,市中区民政系统始终把关爱支持特殊群体作为传递温暖与希望的有效途径,助力构建“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残有所助、困有所救”和谐社会。


童心呵护共筑成长
加强困境儿童监测摸排和兜底保障,累计发放生活补贴1000余万元。实施孤儿助医助学工程,实现辖区孤儿健康体检全覆盖,累计发放助学金20余万元。成立区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个案会商机制,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开展精准个案心理帮扶50余次。创新推出“向阳花计划”关爱服务项目,举办主题活动近百场,惠及儿童3000人,项目荣获山东省“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铜奖。

成立市中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协会


情注残障扶残助行

扎实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五年来累计发放0.58亿元,惠及全区0.62万余名残疾人。深化“精康融合行动”,走进精神残疾人家庭倾听心声、了解需求,构建多部门联动模式,提供多元专业的康复治疗服务。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调研市中区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服务工作

温暖救助照亮归途
保障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基本权益,打造“泉城避风港—警务驿站”,为流浪乞讨人员无偿提供过渡性救助服务。组织街道、社区开展常态化、多频次街面巡查,第一时间提供暖心帮助,做好跟踪回访帮扶工作。


泉城避风港-十六里河警务驿站



精绘公共服务“连心画卷”,

绘就服务升级新景

五年来,市中区民政系统持续推进便民惠民改革,创新民政基本服务,群众满意度指数不断提升。

优化婚姻登记服务
积极倡树婚俗新风,婚俗改革作品《从单车婚礼到美好未来》荣获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结合传统节日策划“‘艾’在一起‘粽’享幸福”等特色颁证典礼,营造满满仪式感。开展婚姻服务公益活动,首创“4+1+X”婚姻辅导工作法,荣获山东省“十佳优秀婚姻辅导组织”。承接省级婚姻登记数据提升工作试点,完成26.4万份纸质档案数字化转录。

市中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开展移风易俗特色颁证活动


加强殡葬惠民服务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成全省首个移风易俗文化宣传广场。倡导绿色殡葬新风尚,官山陵园、玉函山安息园生态葬区入选全省“逝有所葬、迁有所去”生态葬试点。落实惠民殡葬政策,为373名逝者提供生态葬服务,发放生态葬补贴133.4万元,为群众减免基本殡仪服务费用117.7万元。

移风易俗文化宣传广场揭牌仪式


创新地名管理服务
编制全省首个乡村级地名规划,将地名工作与信息化建设、农产品推广、文旅品牌打造等有机融合,激发区划地名工作活力。建成全省首个乡村地名文化主题公园,打造市级地名文化主题社区5个,设立特色乡村村史馆6处,推动地名文化辐射延伸。

地名文化与文旅产业相结合


精绘社会治理“和谐画卷”,

共筑安宁美好家园

五年来,市中区民政系统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力量积极发挥作用。

社会组织汇聚力量筑公益
全区登记社会组织3310家,开展社区为民服务、邻里互助等活动近万次,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力量。举办社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征集创新项目150余个,以项目带发展,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新路径。持续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取缔、劝散、引导登记30家,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


慈善事业温暖领航传大爱
依法依规指导慈善组织开展活动,3家区管慈善组织募捐活动信息公开率100%。推进慈善项目多元化,设立社区慈善基金83支,打造特色项目121个,受益群众近15万人次,2支社区基金入选山东省“金种子”优秀社区慈善基金。开辟全市首条慈善宣传公交线路“市中慈善号”,与石崮寨景区合作打造首家以山体为媒介的慈善主题公园,弘扬慈善文化、传播爱心公益。

社区慈善基金开展送温暖活动


社工服务下沉一线促和谐
统筹社工站布局,实现街道社工站全覆盖,9家街道社工站被评为省、市级示范点。全区社工站共组织入户走访1.2万余次,开展服务活动2300余次,服务群众近6万人。推行“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全区标识志愿服务组织19个,注册志愿者17.4万人,以街道社工站为载体实施志愿服务项目9516个,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成效明显。

社工站社工开展“生活实践乐成长,我的口袋我做主”儿童成长活动

— END —


扫描二维码

关注“济南贴心民政”



济南贴心民政
发布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