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力量》丨专访陕西理工大学冯北仲(一)

教育   2024-12-26 14:07   陕西  

在文学的世界里,

每一位创作者

都怀揣着独特的故事和深刻的感悟。

我们有幸与作家冯北仲

展开一场精彩对话,

一同探寻她在

写作之路上的点点滴滴。


作者简介







冯北仲,陕西泾阳人,哲学硕士,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连续两期入选陕西省委宣传部首期、二期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资助计划(简称"百优计划")。高知题材长篇小说《遗园》获陕西省第五届柳青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同时,又获汉中市首届"五个一工程"特别奖。近几年,作品见于《文艺报》《芳草》《广州文艺》《长城》《雨花》《鸭绿江》《延河》《黄河文学》《延安文学》《时代文学》《诗选刊》《诗歌月刊》《文化艺术报》等。









采访环节








您最初是如何对写作产生兴趣的?

写作于我,不是从小立志要做的事,而是成年之后的事了。就如刮风、打雷、闪电,时间到了,雨滴会自然地落下来。就这场雨而言,是大雨中雨还是小雨或是毛毛细雨,落在什么地方,浇灌哪寸土地?全讲机缘,讲天时,更讲地利与人和。每个人的生命,不是自己选择的,是父母给予的,被接受到人间的。而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自己可以选择,却不是自由选择。选择艺术(包括文学创作)需要承担很多不幸,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从小,我身体虚弱多病,是远近闻名的小病号,几家医院的医生大多认识我。学校里每学期的课时,我最多上一半时间的课,另一半时间在医院的病房里度过。至今我父亲说起我学生时代,在学校呆的时间仅是别人的一半,语气中流露出惋惜之情,意思是如果我健康如别人,绝对比现在好得多。因为先天不足的缘故,我与同学相处时间很少,独处成了生活惯常。初中一年级时,孤独的我,喜欢往本子上写几句话,感觉文字才是我的朋友。不是写作,也不是兴趣,是自然而然地渴望倾诉。我性格里的孤癖因子,那时候就形成了。读研究生的第三年,我对学术产生了种种质疑,我们所做的研究到底意义和价值何在?如何让艰涩的学术用语转化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学习和研究文史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认知,学会去观察、认知、体悟,反思我们的生活和生存。因于此,我当年毅然放弃了读博,选择了写作。我写作,完全是理性的选择,也是自由的选择,为此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没有兴趣而言,没想过成名成家,写作于我,也是做学术,只是表述方式不同罢了,我只是在做“知识分子应该做的”那一种“别样”的努力吧。

有没有哪位作家或书籍对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问题很好。每个写作者,有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每个人天生自带一种气味,也叫气韵,也喜欢按照自己的气味或气韵去寻找同类。同气才相求,同声才相应。在文学途中,贾平凹老师对我影响最大,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在小学时,我读过贾老师的散文,初三时读他的小说《满月儿》《腊月正月》,喜欢得不得了,还给同学们讲小说情节。我以前不大说话,读了贾老师的《满月儿》,有与同学们分享的强烈愿望,便给她们讲小说里活泼可爱的女孩子。读高中时,我买了一本盗版的《废都》,书中勇敢的书写,典雅的语言,深深吸引了我。原来小说的语言是这样的?那时,我发出这样的疑问,是个哲学问题,当时没意识到。语言本就是一个哲学范畴,指向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所能达到的哲学理式。语言的界限,是一个人的经验世界,也是一个民族的经验世界。同时,语言也是一个意识的世界。我的书桌上一直放两本书,一本《红楼梦》,一本《废都》,是经常翻阅的,因为它们引起我思考汉语的“语言哲学”。我认为,语言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特质和气性。

您如何保持创意的新鲜感和连续性?

这个问题很专业,也很刁钻。这是涉及秘密的问题。作家写作,如同农民种几亩花生。有的农民,种的花生果实大。反之有的果实小。假如记者去问农民,你咋连续能种出果实大的花生?颗粒多又饱满?估计农民会笑笑,不作答。种花生是商业行为,也体现自身价值,目的是卖出好价钱。创意于作家也一样,每个人的学养、经历和认知不同,选择写作的题材和叙事方式也就不同。有的人是经验写作,有的人是观念写作。我是将“经验”和“观念”结合起来创作,大多时候,是在理论指导下创作,前提是要积累了足够的生活经验,这点我具备。 

创作《看不见的力量》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是什么激发您去探索和揭示这些“看不见的力量”?

在精神层面,我是一个不知满足的人,充满好奇心。敏感的人,是好奇心的宠儿,却是现实的弃儿。在现实中,我撞了太多的南墙,生活和生存令我无所适从没有能力去解决。为什么我选择长年居住在北校区?因为我要守护好奇心,保护我的敏感。生活在连城山下,望云,赏山,观水,听鸟儿唱歌,我常常想,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在当下社会,人早已丢失了自己,还为丢失而欣喜。反过来,是哪种”神奇的力量”让我选择这样安身立命?我想找到答案,却难以有单一的结果。我思考了很久,酝酿了好几年,写出了《看不的力量》。

您在小说《看不见的力量》中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或主题是什么?

优秀的小说,不是单一主题,而是主题多义的,内涵很丰富。我选择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叙事,是想召唤我们失去的东西,自然的,人文的,地理的,情感的等等。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认知水平、思维高下,决定了其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我有个愿望,要写一部老少皆宜的小说,用“轻”松的叙述方式,表达沉“重”与反“思”相互交织的主题。我认为,真正的思想拼搏,在于尽可能地反其道而行之,越是对现实糟心甚至绝望,越是回望且注视逝去的本初与宁静,召唤良心苏醒。《看不见的力量》这部小说,就这样完成了我的构想。








冯北仲的写作之路,

是一场充满偶然与必然的心灵之旅。

从最初与写作的不期而遇,

到在文学前辈的影响下不断成长,

再到凭借独特的创作方式

保持创意的鲜活,

她用文字书写着自己对生活、

对世界的理解与感悟。

期待她在未来的文学征程中,

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引领我们走进更为深邃的文学世界。



往期推荐

《看不见的力量》丨新书发布暨作品分享会精彩来袭!

理工人物志丨志如磐石,行若劲风

护航筑梦 一“研”为定:陕西理工大学考点考生满怀信心应考


陕西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采写:张瑞娟
编辑:何盈盈 白嘉欣
审核:陈燕  马露
最权威丨最及时丨接地气丨有担当

陕西理工大学
陕西理工大学官方账号,感谢关注与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