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我怎么做!
你们才肯原谅我?
”
2017年的某一天,四川省女子监狱罪犯何某某在与母亲会见时突然情绪爆发。她从座位上突然站起,指着玻璃墙另一面的母亲,歇斯竭力地哭喊。
那天的会见成了何某某改造路上的转折点——此后,她不再愿意参加监区文体活动,不接受民警的帮助,也不再主动与他人交流。她把自己“锁起来”了。
改造“怪圈”:
PART 01
“我明明这么努力了……”
“表面上看,是一次会见导致的情绪崩溃,但我们沿着时间线溯源她的犯罪经过、改造情况,可以发现她的转变没有那么简单。”针对何某某改造状态的“突然转变”,监区召开狱情分析会,就其后续教育改造方向展开了详细的讨论和研究。
民警们抽丝剥茧发现:何某某在入监前人生阅历尚浅,认知标准单一,加上性格偏执,这些都导致了其改造过程中无法有效自我调节负面情绪,长此以往便逐步陷在了自己的“思维牢笼”里——“我明明这么努力了,为什么他还不原谅我!”何某某口中的“他”是自己的父亲。
2012年,入监后的何某某再没见过父亲,每次会见都是母亲前来。“你爸他有事儿。”“你爸他最近身体不好。”母亲对此事的解释并没有打消何某某的心结,反而加深了她的猜疑——“肯定是嫌我丢了他的脸!如果我在监狱好好表现,他也许就会来看我了……”
抱着这样的心思,入监之初的何某某改造很是积极,抢着参加监区的各项活动,对同改也很热心。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何某某逐渐发现自己的积极并没有换回父亲的原谅,并且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越是努力,感觉收获越少;越是付出,似乎越得不到认可。一次会见中,何某某积压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她心中委屈、难过、不解、迷茫。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认知破冰:
PART 02
“我渴望父亲的认可与重视!”
2018年,四川省女子监狱“三维共好·觉行矫正”首期罪犯心智成长训练营正式开营。监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推荐了正陷入改造困境的何某某加入训练营。但训练之初,何某某的表现并不理想。
逃避与他人互动,拒绝敞开心扉,何某某的“不配合”引起了训练营民警的关注。“你愿意告诉我们一件你当下最不能释怀的事么?”在一堂学习“萨提亚冰山理论”的课程中,训练营民警主动走进何某某,提出陪她一起“走冰山”。
何某(右一)在“三维共好·觉行矫正”罪犯心智成长训练营
“我爸他不来看我。”沉默了很久,何某某终于在民警持续不断的鼓励下小声地说出了藏在心底的情绪,民警借机引导,带着她感受情绪。也正是这次冰山演练,让何某某第一次真正觉察到了自己内心的期待和渴望——期待家庭的接纳,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与重视。
后续的训练营学习,何某某的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她开始在课堂上向老师倾述她内心的想法,主动表达自己的认知,与同改交流学习心得。训练营结束时何母与哥哥应邀来狱,亲情帮教现场上何某某当着家人的面终于毫不隐藏地说出了隐藏在心中多年的心结。
助人自助:
PART 03
“谢谢警官教会我接纳自己”
“你现在跟我当初就很像,后来我也是通过警官的教导才明白,这种痛苦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来源我们的偏执。”2022年,省女监积极推行罪犯心理互助工作,主管警官推荐何某某当监区的心理互助员——在同改需要的时候,以“过来人”的经验帮助她们纾解负面情绪。
在作为监区心理互助员期间,何某某参加了监狱组织的相关辅导,掌握了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帮助同改纾压解郁时,学会了有效倾听、正确表达,在助人的过程中,自我价值也不断提高,逐步搭建起多元的认知体系。
何某在民警指导下
练习”走冰山“
心理互助员的大胆尝试让何某某有了可喜的变化,这更加坚定了民警对何某某能够重回正轨实现新生的信心。民警多角度发力,鼓励何某某通过亲情电话等渠道加强与家人沟通交流,鼓励她加入监区兴趣小组培养积极健康的爱好,发挥自身特长参加监区文体活动等等。
入监12年,在民警的积极引导下,在同改的互帮互助中,在与亲人的良性互动中,在文体舞台的自我展示中,那个认知能力欠缺、认知体系单一的何某某逐渐立体、成熟起来。
育人为先,育心为本。
像何某某一样的罪犯还有很多。她们因为对世界认知的偏差,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幸的是,“木兰警官”们四季耕耘不辍,浇灌正确“三观”,施肥治本“塑心”,用真诚和耐心在她们荒芜的内心种下了一颗颗嬗变的种子,让点点绿色在希望中破土,四季轮回,新绿满园……
【END】
编辑:舒筱桐
校核:焦姣
审核:曹进、朱柯颖
来源:省女子监狱
猜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