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一)
讲座主题
(1)大尺寸强限域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
(2)电激发瞬态吸收光谱仪的发明及其在量子点 LED 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与地点
12月3日 周二 14:00
九龙湖 电子大楼14楼报告厅
承办学院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讲人简介
(1)申怀彬,河南省特聘教授,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从事II-VI/III0V族量子点生长以及基于量子点的电致发光器件(QLED)方面研究。近五年第一/通讯在Nature(1篇), Nat. Photonics (2篇),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批申请中国专利25件,先后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7项。
(2)樊逢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师从俞书宏院士,入选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从事物理-化学-信息学交叉科学研究,专注于II-VI和III-V族量子点LED,OLED机制研究。承担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基金委面上项目等。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ture Photonics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受邀为Nature Review Electrical Engineering就量子点LED机制为主题撰写综述。
内容提要
(1)大尺寸强限域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
基于量子点(QD,202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电致发光器件(QLED),相对于以往的LED具有色域更广、色纯度更高、能耗更低等优势,有望在超高清显示屏和高端照明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QLED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面向实际应用呈现的制约性问题包括:一是以往量子点尺寸小(5-12 nm)造成QLED不稳定,而大尺寸(>15 nm)量子点量子产率低无法满足高性能QLED构筑;二是器件生热造成QLED不稳定问题;三是蓝光QLED性能远落后于红、绿色的问题,以上成为了制约QLED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瓶颈。报告人将针对上述问题,介绍团队近几年在大尺寸强限域量子点新材料体系建立—QLED生热和衰减物理机制揭示—满足产业化应用的新器件研创三方面的工作进展。
(2)电激发瞬态吸收光谱仪的发明及其在量子点LED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LED 的核心工作原理是电子空穴在电场驱动下发生辐射复合,因此探明LED 中的电子空穴的行为,以及电场分布情况对于分析和理解LED的工作与失效机制至关重要,对于推动下一代先进显示器件,如量子点LED,OLED,micro-LED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已有的仪器设备无法达成此目的。基于此背景,报告人自2017年开始研发电激发瞬态吸收光谱仪,同时完善相关理论,用于原位探测 LED 在运行工况下载流子的时间、空间和能量信息,同时分析电场分布情况。目前,该技术基础原理已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本次报告将汇报利用该仪器研究量子点LED中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绿色磷化铟量子点LED性能限制因素;氧化锌纳米晶在量子点LED中的神奇作用。
讲座论文事项
讲座论文主题:大尺寸强限域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电激发瞬态吸收光谱仪的发明及其在量子点 LED 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论文命名“学号-姓名-讲座论文.pdf”,提交截止时间为讲座后第7日晚23:59。提交方式与注意事项详见附件,附件可通过文末“阅读原文”获取。
讲座(二)
讲座主题
大工程中的科研能力素养
时间与地点
12月5日 周四 15:50
九龙湖 教一-211
承办学院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讲人简介
周畅,201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学博士,同年进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现任电磁兼容及电磁超材料专业负责人,高级工程师,719所创新特区高级专家,主要从事电磁兼容电磁防护控制及相关设备研发。主持超材料设计及制造。在人工电磁材料设计制造测试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相关产品已在航天,航空,陆j,海j等多个领域取得工程应用,主持科研预研项目横向委托项目30余项。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累计申请专利40余项,已获授权专利20余项,其中一作授权专利15项。2023年至2024年累计签署合同2.5亿元。作为主任设计师及相关专业负责人,在电磁兼容及电磁超材料的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及推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获评产学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船舶集团公司三等奖,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
内容提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大型工程项目在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多系统集成的复杂综合体,大型工程通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学科间相互配合、交互融合,从而实现系统工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科研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工程应用的基础,科研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也为工程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而实际工程应用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与挑战,这些难题和挑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针对实际情况对现有技术提出改进措施,同时为后续科研提供了创新的需求,使得科研领域不断拓展,从而指引未来科研的发展方向。而在实际应用中,理论与现实往往存在着巨大差异。现实工程中的实践问题比理论模型更加复杂多变,使得实际工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远多于理论模型。因此,实际工程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需要综合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素养。例如,创新性思维与敏锐的观察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本次讲座将针对理论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讨论科研人员如何培养大型工程所需的综合科研能力素养。
讲座论文事项
讲座论文主题:科研能力素养与科学进步;如何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素养。
论文命名“学号-姓名-讲座论文.pdf”,提交截止时间为讲座后第7日晚23:59。提交方式与注意事项详见附件,附件可通过文末“阅读原文”获取。
研学讲座已启用学分系统签到码签到方式
请携带手机在讲座现场扫码签到
欢迎各位同学参加课外研学讲座!
教务处
课外研学讲座活动指导中心
2024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