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敦煌这座千年前文化文明交汇的城市,在新的历史机遇中,重新焕发活力。
走进敦煌,在感受千年丝路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如果与普通敦煌人接触,你能瞬间就捕捉到他们浓浓的家乡情和植入血液中的那份自信。传承丝路精神,传播敦煌文化,敦煌人在身体力行。
入夜,敦煌夜市灯火通明,这里有烤串、宵夜、杏皮茶,更有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无论是丝巾、胸针、书签、冰箱贴,还是新晋网红文创滑板车……清一色的莫高窟元素。
不少敦煌人加入到了旅游商品的制作和销售中,夜市,也成了当地人就业和增收的一大财源。
Messci 受访者供图
Messci在自己的仿古画摊前忙碌,客人来了就招呼,没有客人时就安静作画,莫高窟里最著名的美人菩萨,在她笔下越画越传神。暑期以来,Messci已画过售出美人菩萨像超过60幅。但她依旧认为,最好的还是下一幅。
Messci5年前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回到敦煌开摊作画,一个人画不过来,就拉着朋友一起画,第一年就收了20万。莫高壁画丰厚的内涵,给予了Messci不尽的灵感,即使是疫情期间,通过微信向她订购仿莫高壁画的回头客也很多。
“比起在外漂荡,回到家乡自食其力,还能靠一技之长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喜欢敦煌,很开心,也很自豪!”
小子越 受访者供图
国庆期间,还不到10岁的小子越到莫高窟去做义务讲解员。虽然是第一次面对游客,小子越并不紧张。他有过进洞窟给同学们做讲解的经历,今年暑期还在敦煌夜市练过摊,帮母亲的朋友卖文创商品,不仅赚了2000多元的零花钱,还学到了生意经,更了解和记住了不少关于莫高窟的知识。
上个月敦煌文博会期间,小子越所在的学校还组织孩子们去参观,让这些敦煌小市民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敦煌文化。
小子越的母亲苏锦是敦煌第一批旅游从业者,现在转行做敦煌文化的传承者——以研学方式推广敦煌文化,为敦煌当代石窟的修建尽心竭力,也在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的国际交流。
“我们是有旅游产业的城市,敦煌的孩子们不能只知道个莫高窟和反弹琵琶,要让他们知道莫高窟为什么有名,也才会知道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要让年轻人和孩子们参与进来,一起学习和传播敦煌文化。”
同样是敦煌人的刘霞霞,也是敦煌文创公司的负责人,她带领团队精心打造了生活美学空间——敦煌书局。这是一个以敦煌为主题的书店、更是一个颜值担当的敦煌主体文化空间:要进敦煌书局,首先得预约,书籍是从500多家出版社出版的敦煌主题书籍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总量有2100类2万多部;咖啡以藏经洞被发现时的1900年命名,拉花也是敦煌元素;文创商品几乎都拥有自身专利,同样类型的商品,敦煌书局的质感就是不一样。
刘霞霞认为敦煌书局并不是书店,而是一个平台,“我们希望用这个平台,向默默弘扬传播敦煌文化的一群人致敬。上千年前,正是因为这样一群人的默默创作,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千年前敦煌的盛世繁华。或者说,是他们,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基因和创作源泉。”
敦煌书局 受访者供图
刘霞霞曾经想做的事情是研究学习敦煌文化,但当她站在浩瀚的敦煌文化当中时,她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在那一瞬间我就想,如果我们真正地把敦煌文化传播好、弘扬好,最有效的路径应该是秉承敦煌文化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这也是我们站在现在、立足历史、接续未来的责任使命。”(来源:云南网 锁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