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年豫北纱厂的兴衰

文摘   2024-09-04 00:01   北京  

百年豫北纱厂的兴衰

林涧小溪||河南


河南省安阳市是豫北优质棉花的主产区,也是河南纺织工业最先崛起的地方。

安阳有个豫北棉纺织厂赫赫有名,是个百年老厂,它见证了民族纺织工业的兴衰和一个大厂工人生产和生活的风雨变迁。

豫北纱厂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3年,清朝咸丰年间的状元孙家鼐和广东巡抚马丕瑶的长子、著名实业家马吉森等3人集资200万引进英国等纺织机械而建成,名字取为“广益纱厂”,是当时河南建立的最早、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后来几经战乱兴衰,劫后重生,袁世凯的侄子袁敏英请人勘测,认为这里近临殷墟和洹水河畔,是一块风水宝地。厂子采用西洋式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主楼带回廊,院落宽敞明亮。解放后,1950年国家支援北上建设,从上海、无锡等地抽调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千里迢迢来到安阳,使这座工厂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厂名也改为“安阳豫北棉纺织厂”,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高峰时全厂有1567名工人,包括家属等生活在豫北纱厂的有六、七千人之多。效益也蒸蒸日上,最好时纱锭多达2.2万多锭,年盈利达到20多万元。

纱厂的工人是很辛苦的,尤其是厂内的女工居多,上班“三班倒”,尤其是夜班,夜里披星戴月,顶着星星和月亮上、下班。最苦的要数挡车工,一个班儿都要围着机台周而复始、不停地来回走动,用灵巧地双手全神贯注地换纱、细心地接线头,一天要走动10多公里,还要忍受着车间里的机声轰鸣的巨大噪音和空气中的棉絮飞舞。不过,纱厂的福利待遇在当时来说也是比较好的,工资稳定,有托儿所、幼儿园、食堂、澡堂、宿舍等,职工和家属看病也免费。家里能有一人进纱厂工作,头戴白圆帽、身穿印着工厂名字的白围裙是一件很荣耀和值得骄傲的事情。当时有一段“顺口溜”说道:“闺女闺女快点儿长,长大了,进纱厂。”多少女工的豆蔻年华和青葱岁月在这里度过,也成就了很多美满幸福的婚姻和家庭,为无数纱厂工人留下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回忆。

豫北纱厂就像个独立的小社会,生产区和生活区紧紧相连,厂内住房、食堂、花园、电影院、医院、医疗室、图书馆、俱乐部、菜市场、副食店、职工技校等一应俱全,足不出厂,便可满足绝大部分生活需要。工人阶级的互助友爱、邻里互帮、朴实厚道、温馨和谐在厂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风雨如磐,兴衰变迁。2014年,这座由官僚资本、商办、民营不断变迁、饱经沧桑的百年大厂,因国内纺织产能过剩、设备和工艺陈旧落后,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轰然倒下,经历了破产的痛苦,只留下了清末民初遗存下来的、基本保存完好的花园式厂区和现代空旷的办公、厂房和仓库。一排排小院子,老旧的筒子房、煤球房述说着几代纱厂人的坎坷经历和改革大潮汹涌澎湃的冲击。

因地理位置在殷墟、洹河湾附近,我在去殷墟和洹河公园游览时,总喜欢骑车或步行去纱厂看看。看得出来,一群群老纱厂退休的工人在这里过着悠闲、宁静和恬淡的幸福生活。新鲜和价格低廉的蔬菜,便利的交通、医疗条件,厂区内外优美的环境,真实地反映了纱厂工人的日常生活。厂中心区语录台的西边还有一家不错的马氏扁粉菜呢。

而且,纱厂的西边直通新建成的殷墟博物馆,东侧被改造成了广益佰年考古文旅小镇,网红街,不夜城,虽然因外来客源较少等原因,热闹了一阵子后渐渐归于寂静,但我相信百年老厂的根基和繁华仍在,浴火重生后仍会枝繁叶茂,华丽转身,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活力与生机。


图片/网络

作 者 简 介

林涧小溪,真名张发林。河南省安阳市机关退休干部,爱好文学、诗词等,曾有多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杨   青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清   泉

审校:严圣华

投稿邮箱:183074113@qq.com


冬歌文苑
没有文学的人生是苍白的,带着您的梦想来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