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3月,沙俄帝国的崩溃如同一场历史巨震,不仅终结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也让整个俄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短暂地接过了权力的接力棒,而与此同时,苏俄的力量也在暗中积聚,等待着时机成熟,一举夺权。
随着临时政府继续沿袭沙俄政策,深陷一战泥潭,民怨四起,为苏俄的崛起铺平了道路。1917年11月,苏俄终于取而代之,掌握了国家的命运,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峻的挑战——苏俄内战。
在这场内战中,苏俄不仅要面对国内白卫军的反抗,还要应对来自协约国的外部威胁。特别是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这一举动被协约国视为背叛,直接导致协约国军队大规模入侵俄国,其中,日本作为近邻,反应尤为迅速且积极。
1918年,日本军队登陆海参崴(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并迅速向俄国腹地推进,其7万大军一度抵达贝加尔湖东岸,意图明显:控制远东,进而染指更广阔的领土。
然而,看似势不可挡的日本侵略步伐,在四年后却戛然而止,日本甘愿全面撤离海参崴,这一转变背后,隐藏着苏俄的智慧与策略。
面对协约国的围攻和内部动荡,苏俄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外交和军事策略。首先,为了缓解远东的压力,苏俄高层巧妙构思,于1920年在远东地区建立了一个名义上独立的国家——远东共和国。
这一创举不仅在国际上制造了“俄国已放弃远东”的假象,还通过宣布门户开放政策,吸引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的关注,使得日本的独占企图难以得逞。
远东共和国的成立,实际上成为了苏俄在远东的一颗棋子,既分散了敌人的注意力,又为后续的收复行动奠定了基础。
在表面上维持和平姿态的同时,苏俄并未放松对远东的实际控制。远东共和国虽然名义上独立,但其领导层多为苏俄忠诚分子,他们以各种形式抵抗日军的侵略,利用当地人对地形的熟悉和严寒天气的适应,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牵制。
日军在严寒和不断的袭扰中,后勤补给线拉长,战斗力大打折扣,加之道德上的劣势,使得其在远东的军事存在变得愈发艰难。
此外,协约国之间并非铁板一块,日本在远东的积极扩张引起了其他协约国的警觉。
日本企图独霸远东乃至外蒙的野心,让其他列强担忧其在亚洲的影响力过度膨胀,从而威胁到地区的力量平衡。
因此,当日本还在远东苦苦支撑时,其他协约国已开始陆续撤军,不愿为日本的野心背书。
在此背景下,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也明确表达了对远东领土的坚定立场。尽管在苏俄成立初期,曾有过将外东北归还中国的提议,但随着内战局势的转变和苏俄力量的壮大,列宁公开宣称:“符拉迪沃斯托克虽然远,但也是俄国的领土,谁也不给。
”这一声明不仅是对日本侵略行径的直接回应,也表明了苏俄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
小编每日编辑不易,若您还满意,可点左下角“分享”支持小编,或点右下角“在看”,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