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老外“China Travel”:“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文化中国行

时事   2025-02-03 16:08   广东  

当老外选择以
“China Travel”的方式过大年
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几名外国友人在深圳海上世界逛年集。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华侨华人在巴拿马城欢乐春节庙会上舞龙表演。新华社发


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当地居民展示中国书法作品。新华社发


近日,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际学校,罗马尼亚武术爱好者在新春联欢会上表演。新华社发


蛇年春节期间
记者同一对德国母子
在北京来了一场“City Walk”
体验一把当“导游”
感受洋面孔眼中的中国年


早上7点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9点半参观天坛,12点到老字号餐厅品尝特色美食,下午2点逛什刹海,第二天一早登长城……看到埃米尔给妈妈乌尔丽克制定的来京过年“路线图”,记者笑言:“这紧凑节奏,是不想错过任何一个想去的地方吧。”


这是乌尔丽克第一次来中国旅游。儿子埃米尔是北京理工大学的交换留学生,在北京生活了半年。去年圣诞节,埃米尔未能回国与家人团聚,这次春节团圆之旅对母子二人更有特殊意义。


“要不是中国的入境免签政策,我也没法这么快就来。”乌尔丽克说,“现在,来华旅游、探亲停留期限不超过30天就可以免签入境,方便多了。”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也让她对这个东方国度充满向往。


记者与母子二人约定在天坛见面,这是很多中外游客来北京的必选“打卡点”。早上9点多,我们抵达时,已游人如织。院里的松柏挂了很多红色小灯笼,尽显年味。沐浴在晨光中的祈年殿庄严肃穆,不少游客身着汉服拍照留念。


“这里的建筑真是宏伟壮观,一砖一瓦都充满了历史气息,让人敬畏。”乌尔丽克不禁感叹。埃米尔对妈妈解释道:“这是中国古人祈福的地方,来这里就是希望能为家人祈福新年,收获幸福与美好。


祈年殿、皇穹宇、圜丘……路过一个个景点,记者为他们介绍起建筑背后的历史和“天人合一”理念,母子二人听得津津有味。当天北京户外温度低至零下8摄氏度,手冻得生疼,但丝毫未影响埃米尔和妈妈拍照记录的热情。


中国过境免签政策的持续升级

加上蛇年春节

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

“China Travel”掀起热潮


埃米尔母子也感受到了春节旅游热。“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之前对中国的认识停留在电视和网站上,近距离接触才更感受到一个开放包容、可爱可亲的中国。”乌尔丽克说。

从天坛出来,我们准备到附近一家老字号餐厅就餐。埃米尔掏出手机,一番熟练操作,叫到出租车。他指着手机对记者说:“来中国前我从未想象,一部手机几乎能搞定一切,买车票、坐地铁、打车、预约景点、点外卖……我的生活现在都离不开它。”

中午的餐桌上,我们有了更深入交流。从年夜饭、贴对联、发红包,到吃团子、装饰圣诞树、送礼物,我们分享着对彼此节日习俗和文化的感悟。

“饺子象征团圆与和睦,除夕全家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是新年的一项重要活动……”记者专门点了一盘饺子,希望他们能更好感受年的味道。

“这跟德国的一种美食很像,叫Knödel(德式团子),由土豆、面包屑、面粉、鸡蛋等材料做成,通常在家庭聚餐时吃……”乌尔丽克迫不及待分享。

我告诉他们,中国有句古话“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类似德国谚语“Andere Länder, andere Sitten(不同地方,不同风俗)”。“您这就是入乡随俗呀。”记者笑道。


当古老习俗与现代科技交汇
心灵与情感交融
乌尔丽克和埃米尔也有了
更多元的文化体验


或许只有在烟火气中,才更能感受到那份年味的细腻和生动。北京胡同里,糖葫芦的叫卖声勾起人们酸酸甜甜的回忆;大唐不夜城里,每场演奏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成都巷子里,沸腾的火锅里翻滚着红油,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庙会里,舞狮、杂耍、古乐演奏中藏着真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乌尔丽克感慨:“来中国旅游过年,不仅仅是赏美景、尝美食,我发现每个人都是为了团圆,这种对亲情的渴望跨越文化,像纽带一样把大家联结起来。

万里之遥的德国,埃米尔的朋友们也在庆祝春节。团圆与祝福跨越山海、直抵人心。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它不仅是一个节日

更是一座桥梁

连接世界

传递温暖与希望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杨渝嘉

审读|白珊珊 王雯 甘霖



深圳特区报
中共深圳市委机关报——深圳特区报社(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44120180035)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