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长江之韵” | 虚拟与现实、科技与艺术的逐梦之旅——“星辰大海”音乐人工智能专场音乐会综述

文摘   2024-11-30 20:27   湖北  


11月29日晚,由我校举办的第八届“长江之韵・世界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交流展演季”之“星辰大海”——音乐人工智能专场音乐会于黄钟音乐厅顺利举行。校党委书记李端阳、党委副书记邹德智,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于立勇、副处长李旺、马彦格,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负责人以及各院系师生共计300余人观看了本场音乐会。

“星辰大海”——音乐人工智能专场音乐会由学校作曲系艺术与科技教研室的冯坚、李鹏云、李云鹏、杜啸虎、刘思远、申涛、夏孙惠美、何井及冯赛乐9位老师创作的11首作品构成。基于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音乐创作进一步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此次音乐会是继今年上半年我校举办第三届长江音乐学术论坛“音乐人工智能学术研讨会”之后,又一次在人工智能技术与音乐深度融合的尝试。音乐会演出作品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作品中所呈现的前沿性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工具赋能音乐所带来的艺术创作空间,让观众们感受了一次科技与音乐碰撞奇妙的体验。

当晚的音乐会在黄钟音乐厅原有场地基础上加设了由四块LED屏构建的CAVE沉浸式显示系统。除屏幕之外,黄钟音乐厅还加装了以7.1.4规格搭建的沉浸式全景声听觉呈现系统,力求打造出与传统立体声、环绕声不同的全景声音乐会,以充分展示音乐会作品中所设计的3D音乐和3D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音乐会的开篇作品《海市蜃楼》由古筝、电子音乐与视觉艺术共同呈现,此次演出版本通过声音转声音(Audio-to-Audio)等人工智能生成技术,以及传感器采集的古筝实时演奏动态数据对电子音乐、视觉艺术部分进行了预制处理,古筝演奏出的四音主题代表着“我们”作为第一视角,看待幻想的出现与消逝。随着幻象频现,古筝各种演奏法所产生音色与电子音色、预制音色相互交融,结合视觉特效为观众呈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气势恢宏、变幻莫测的奇幻景象。

第二首作品《启示录》以人声为主,作品使用了ChatGpt4.0、GPT-SoVits、Suno3.0等多项AI引擎生成歌词、曲调以及对话人声协作制作完成。作品在科幻电影风格与动漫风格的视觉渲染之下,通过塑造了一个穿梭时空之中的旅者形象,表达了作曲家对于世界未来的想象,并对观众提出问题:在这个AI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对快速到来的“奇点”做好了准备。

第三首作品《太一生水》以“太一生水”宇宙生成哲学观为灵感,表达了现代人类和人工智能共生关系背景下,作曲家与AI生成模式协作创作而成,在虚拟乐器BianZhong(v1.0)和钢琴的共同演绎下,结合蓝色水纹为主的视觉影像,穿插了诸如江豚、黄鹤楼等湖北独特文化地理符号,将水的柔美与阳刚、包容与威严、博大与细腻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一首充满湖北风情的浪漫作品。

第四首作品《多变》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变化是唯一的不变”这一观点为出发点,强调了宇宙是一个不断流动和变化的过程。作品打击乐为主,以惊雷般的锣声开场,通过真实打击乐器以不同音响造型与视觉光束粒子效果相结合的形式,让第一部分充满了动态感;随着音乐进一步展开,第二部分透过电子预制音色、各种reverse效果以及delay效果的运用与现场打击乐器融合展现了音乐的变化;第三部分随着密集鼓点的敲响,全场回荡起前面出现过的各种打击乐器音响造型及其经过各种效果后的变体,进一步表达了“永恒的只有变化本身”这一主旨。

接下来的两首作品都大胆探索了现代音乐创作未来表达方式的可能性。第五首作品《长江随想》以长江之歌为主题动机,结合AI生成的配器片段进行重组,在音乐会现场李朕老师以及屏幕中剪影指挥者的共同指挥下,为观众展示了未来乐队虚拟化呈现方式,大胆探索了未来新的作品呈现方式。第六首《心旌摇曳》则是在预制与实时结合之下,通过各种传感器捕捉了现场演奏者脑部与身体活动的信号,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处理数据后形成音乐,实现“心动即声动”,同时,这首作品通过矢量基幅平移技术与心理声学原理,通过全场32只音箱以音乐3D形态呈现给观众。


第七首作品《安全岛计划1.0》为观众呈现了一套AI疗愈空间系统,该系统内置AI语音助手、AI视觉生成与AI自动音乐生成等功能,参与者通过语音交互实时进行视觉空间构建,并透过脑电波设备同步生成空间中的音乐。在音乐会现场,AI系统先为参与者预设了一个“世界上,你心目中最安全、最舒服和最美好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安全岛”的背景,接下来通过和参与者的问答环节,勾勒完善这一“安全岛”形象,参与者在AI多个问题的引导下描绘出其心中的安全岛——“被蓝色海水环绕的小岛,四周景色潮起潮落,一阵阵风吹来很凉爽,海水清凉,躺在一片金灿灿的沙滩,抓起沙砾,仿佛抓住了阳光的碎片,带有温暖的记忆和夏日气息,身下的沙砾干燥柔软,仿佛回到了儿时”。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不断通过参与者的回答而生成视觉空间以及空间中的各种音乐、声效以及环境声,试图为参与者打造还原一个其心目中的“安全岛”。

第八首作品《明天》是一首为钢琴、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的作品,由AI与作曲家共同设计创作完成。作曲家给定了“明天”这一思想主题,以“C-bA”和“G-bE”这两个象征着幻想的六度音程为核心材料,通过ChatGPT、Kimi、通义千问等生成音乐以及视频脚本文案,生成式音乐智能软件AIVA、Suno等根据文案生成众多音乐片段,而核心材料也在不同调性上以多形态进行展开,而之后作曲家根据生成的片段进行意向性重组,这一过程中结合电子音乐以及视觉影像的立体呈现,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深邃的未来世界,传达了作曲家对于未来的担忧与期许。

第九首作品《秋暝》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山居秋暝》为创作灵感,将箜篌这一曾经失传的古老宫廷乐器与现代电子音乐、传感器交互技术以及视觉影像相结合,借助了Google Magenta、Wavtool、Neutone等AI辅助创作工具生成的“遗传”音乐片段和实时AI音频处理等技术。作品透过浓郁的低频与雨滴背景声徐徐进入,犹如雨中的空谷,通过“小二度-增二度-小二度”的四音列逐渐扩展到五声音列,视觉影像所呈现的山水画也跟随音乐若隐若现。随着音乐的展开,回响效果逐步增大,渐渐形成遍布全场的声音流淌,似乎音乐会现场变成了一个山谷,音乐在其中回响。箜篌演奏员时而在琴弦上手指飞舞,时而通过手势控制传感器交互,实时形成音乐变化和灯带变幻。在音乐高潮之中,现实乐器密集的音符与虚拟电子声音在整个音乐厅环绕飞扬。直至最后,音乐慢慢渐弱,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在大山里余音飘荡。作品用音乐为观众们勾勒出了王维《山居秋暝》中宁静却生动的秋日山景,隐喻了自然界的永恒律动。

第十首作品《星河》是为全景声多维人声与视觉影像而作的作品,以济慈的诗为词,以空间为画布,人声为笔触,光影为色彩,绘制了一幅深邃而神秘的宇宙画卷。作品从阿卡贝拉的人声合唱开始,通过优美的旋律勾勒出来自遥远星河的低语;随着人声旋律的呼吸与脉动,电子音乐随之加入,环境声场也逐渐变大,仿佛置身于浩淼宇宙之中。在合唱团离场之后,指挥面对观众继续指挥,之前合唱的人声片段以及各种婴儿声、啜泣声、呼吸声穿插其中,一同呈现了作曲家对于生命与宇宙、人性与科技之间的理解与表达。

最后一首作品《南柯一梦》,通过舞台左侧的古琴、琵琶,与舞台右侧放置的运用AI技术打造而成的虚拟乐器互为“一实一虚”,对照现实与梦境,通过交互视觉影像相互交融,在AI算法加持下,展开了一幅如梦似幻般的音乐画卷,为音乐会这趟奇幻的“虚拟现实”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整场音乐会展示了多首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与人协作创作的成果,探索了现场虚拟乐器、虚拟乐队等诸多未来音乐呈现形态的可能,更呈现了AI运算构建的音乐疗愈空间系统。正如李端阳书记在首届中国光谷人工智能艺术大会的致辞中所提到的“人工智能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既是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高等艺术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次音乐会展现了音乐艺术与人工智能科技的结合,带领观众踏上了一趟“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现实与虚拟”“艺术与科技”的奇幻旅程。


来源 / 科研处 艺术实践处

编辑 / 李姝鑫

审核 / 党委宣传部



第八届“长江之韵” | “长江之韵·世界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交流展演季”启幕 黄鹤楼下共奏时代乐章


武汉音乐学院 第八届“长江之韵·世界知名音乐艺术院校交流展演季”即将开幕


武汉音乐学院
武汉音乐学院官方微信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