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为人,半世在床,古色古香的床榻之上,流动着中国人骨子里的风情雅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2月17日下午,白银市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文化浸润学校,“‘凤之韵’研学课堂古床雅韵”走进了白银区第三小学分校。
知识小课堂
市博物馆社教老师龙玲通过PPT讲述了汉字“床”的演变过程、床的功用、古人在床上的坐姿、胡椅(交床)传入中原后如何改变人们的坐姿等内容。
在讲解床的形制时,龙老师结合图片、文字,对榻、罗汉床、架子床和拔步床这四种流传至今的古床形制,从造型、功能和用途等方面为同学们做了细致的介绍。
榻,自商代便已出现,古时,经济富裕的人家,以坐榻为荣,平民百姓日常都是席地而坐。老师还为同学们引申出“下榻”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两个经典小故事。
接着龙老师由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东床快婿”引出罗汉床。罗汉床三面有帏子,并且有一定的高度,相比较榻显得端庄大气,也是坐的功能大于卧。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高峰期,架子床、千工拔步床更是中国古床的集大成者。龙老师以市博物馆的藏品“千工拔步床”为例,给同学们详细讲解古床构造,同学们从古床的构造、形体及床栏上繁复的雕花和细腻的绘画等方面,充分感受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也感叹古人优雅的生活和丰富的情趣。
一楼民俗展厅 拔步千工床
手工制作环节
手工制作环节把研学课堂的气氛推上了高潮,同学们手拿彩色的橡皮泥,创造着自己心目中的床,童真童趣一览无余,发挥着自己的想象,也学古人悠闲自乐一番。有的把床捏成了一个方凳形,有的捏成了一只船的样子,颜色大胆搭配,绿色的床头,粉色的床腿,白色的床面。
更有细心的同学,不但捏出了一个洋气的现代床,还在床上捏了造型奇特的枕头、缀有小花的被子,花红被绿,精彩纷呈。床有大有小,有的宽宽的像双人床,有的窄窄的像单人床。还有一位同学捏了一个红色的床,床上捏了一个枕头,枕头旁边捏了一个红红的草莓,说是要送给妹妹......
当同学们拿着自己制作的黏土手工床合影留念时,欣喜不已、收获满满。校方老师在肯定活动的同时,希望研学课堂更多地走进学校,以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校园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