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月初六下午3:00,由我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文艺演出活动如约在公共文化大楼前上演。由牛郎织女晋剧院和非遗中心携手倾情演出。
曲调婉转悠长的晋中弦腔《闯山》和通俗易懂的古窑秧歌《大观灯》唱出了和顺非遗小戏的魅力。
演员们在舞台上展示传统的表演形式、独特的唱腔、精美的服饰道具。对于老艺人来说,这是一个传承技艺的好机会,他们可以带着年轻的演员一起演出,让年轻人在实践中学习。对于观众而言,可以近距离感受非遗小戏的魅力,大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更多的人关注非遗小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让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也助力了非遗小戏的传承和保护。
一、晋中弦腔
晋中弦腔流传于和顺县东乡夫子岭村一带,系河北丝弦戏的一个分支,民间又称其为“先先腔”据当地艺人口述,弦腔是明末由一位河北落魄艺人传入,现已传承六代之多,延续300余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兴盛。晋中弦腔传入后与当地民歌、方言融合,同时吸收中路梆子(晋剧)的部分锣鼓经及音乐曲牌,以中路梆子呼胡作为主奏乐器,但与中路梆子曲调又不相同,具有自身独有的唱腔风格。如今,晋中弦腔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中弦腔常用的板式有二板、三板、慢板、介板、甩板、落板,有独有的派生唱腔程式和花腔,如三倒腔、贵子腔、锁南子、青叶等。所有板式(除了甩腔与青叶外)都可分别在不同的调高上演唱。它的调高分越调和关调两种越调为G宫调式,关调为G微调式。唱腔与过门音乐往往构成连环式交替与过门交替,对比强烈,使唱腔更加鲜明别致。弦腔表演者以本功嗓为主,假声为辅的方法演唱。当唱到句末尾音和拖腔处便翻高八度用假声演唱,形成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点,拖腔婉转细腻,悦耳动听。夫子岭弦腔剧词格律规范,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多,有的唱段比较冗长,达百句左右,没有一定唱功是很难完成的。道白以方言为主,吸纳丝弦与晋剧蒲白的音调,运用上场对下场诗的念白程式,注重音韵吐字,清婉缠绵。晋中弦腔是一个较为古老的剧种,绵延至今依然盛行。当地的弦腔剧团利用农闲时节,走村串乡,远到左权、昔阳、阳泉、榆社、平定、怀鹿等地表演,深受群众欢迎。二、和顺古窑秧歌
和顺古窑秧歌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窑秧歌”始于清末,成形于民初,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和顺县喂马乡及周边地区,没有详实的剧本曲谱记载,主要靠几代艺人手口相传,流传至今。古窑秧歌是一种唱腔曲调委婉、表现形式活泼自由、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唱腔板式有别于晋东南秧歌,经过当地几代艺人的改编创作,唱腔板式融入当地方言特色,独具和顺韵味。代表剧目主要有《刘公案》《徐公案》《岳飞挂帅》《河灯会》《落花记》《桃花簪》《小姑贤》《破簸箩》《小二黑结婚》等二十多部作品。
古窑秧歌的表演题材既有大型历史故事,又有家庭伦理情节。主要是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教育人民群众。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古窑村流传有“古窑人可一日不进食,但不能一日不唱秧歌”的说法,可见村里人对秧歌的感情是渗透进骨子里的热爱。
解放战争时期,古窑秧歌代表和顺政府对八路军28团进行慰问演出,还受邀多次在辽州(现左权)的洋演出,当时很有名气,影响颇深。文革时期中断后,在八十年代,古窑人自筹资金重新组建起“古窑剧团”,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秧歌演员,再次将古窑秧歌传承发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