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农公院重磅研究 EST 封面文章 不同形状微塑料在多孔介质中渗透与滞留的实时可视化研究

文摘   2025-01-03 09:59   新加坡  

🌊 不同形状微塑料在多孔介质中渗透与滞留的实时可视化研究



📖 背景介绍

微塑料的环境挑战

  • 定义与来源
    :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是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主要包括:
    • 一次性微塑料
      :个人护理品、化妆品等。
    • 二次性微塑料
      :大块塑料降解而来,如包装袋、建筑材料。
  • 环境威胁
    • 微塑料通过污水处理厂、河流、地表径流等进入环境,在水体、土壤和大气中广泛存在,对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链构成威胁。

研究意义

  • 微塑料在多孔介质(如土壤、湿地沉积物)中的迁移与分布尚不明确,传统研究受限于“黑箱”分析。
  • 本研究通过改进折射率匹配技术(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RIM),实现微塑料在三维多孔介质中的实时可视化,揭示不同形状微塑料的渗透深度、轨迹及滞留模式。

🔍 科学问题

  1. 不同形状微塑料在多孔介质中的渗透深度和轨迹有何差异?
  2. 微塑料的物理特性(如形状、密度)如何影响其滞留模式?
  3. 流速与颗粒尺寸对微塑料行为的调控机制是什么?

🧪 实验设计与方法

1. 实验设置

  • 实验柱
    :采用20×20 cm²横截面、140 cm高的透明丙烯酸板制成沉降柱。
  • 介质材料
    :水凝胶珠(直径7.0 ± 0.35 mm和14.5 ± 0.62 mm),实现折射率匹配。
  • 微塑料
    • 形状
      :球形、柱形、片状。
    • 密度
      :1.08 g/cm³至1.41 g/cm³。
    • 尺寸
      :等效直径范围为0.72 mm至3.00 mm。

2. 数据采集

  • 可视化技术
    • 高速相机结合LED背光记录微塑料在多孔介质中的二维和三维轨迹。
    • 激光片光照明分析微塑料与颗粒间的交互作用。
  • 变量设置
    • 流速
      :0、0.2、0.4 mm/s。
    • 颗粒尺寸比(dn/Dd_n/D
      :微塑料直径与颗粒直径的比值。

🌟 核心结果与解读

1. 渗透深度与流速的关系

  • 关键发现
    • 球形微塑料的渗透深度最大,片状微塑料最小。
    • 流速增加
      显著提升微塑料的渗透深度(图2)。
  • 机制解释
    • 球形微塑料的形状对称性减少了横向位移和阻力,促使其渗透更深。

2. 微塑料的运动轨迹

  • 二维轨迹
    • 球形微塑料轨迹接近垂直方向,柱形和片状微塑料表现出显著的横向振荡。
  • 三维轨迹
    • 球形微塑料沿近似正态分布的路径渗透,片状微塑料偏向固定方向。

分析:颗粒间复杂的孔隙通道决定了微塑料的运动路径,形状越复杂,横向位移越显著。


3. 滞留模式

  • 滞留模式分类
    • 球形
      :单一模式(颗粒间滞留)。
    • 柱形
      :双端点滞留、单端点滞留、侧面滞留(概率分别为50%、25%、25%)。
    • 片状
      :窄边滞留、正面滞留(概率分别为60%、40%)。
  • 滞留机制
    • 滞留发生于孔隙狭窄处,滑动和旋转行为影响微塑料的重新分布。

4. 流速与颗粒尺寸的影响

  • 流速
    • 流速越高,微塑料越容易通过滑动和旋转克服颗粒阻力。
  • 颗粒尺寸比(dn/Dd_n/D
    • 渗透深度与颗粒尺寸比成反比。
    • 滞留概率随颗粒尺寸比增加而显著提高。

📊 数据可视化建议

  1. 渗透深度对比图
  • 展示不同形状微塑料在多孔介质中的渗透深度随流速变化的关系。
  • 运动轨迹示意图
    • 可视化二维和三维轨迹,突出横向振荡和滞留位置。
  • 滞留模式分布图
    • 饼图显示不同形状微塑料的滞留模式及其发生概率。

    💡 专家点评与未来展望

    1. 科学意义

    • 本研究首次通过改进的RIM方法,实现了微塑料在多孔介质中的实时可视化
    • 提供了渗透与滞留机制的物理解释,为微塑料迁移行为研究提供了新工具。

    2. 应用前景

    • 环境治理
      • 为设计针对微塑料的过滤和拦截措施提供参考。
    • 污染监测
      • 有助于预测微塑料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迁移路径。

    3. 未来研究方向

    1. 微小尺度扩展
    • 探讨微米和纳米级微塑料的迁移行为。
  • 多组分相互作用
    • 研究多种微塑料共存对渗透与滞留的协同效应。
  • 多孔介质异质性
    • 将研究范围扩展至天然复杂介质(如砂砾沉积物)。

    总结

    本研究通过实验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了微塑料在多孔介质中的渗透与滞留特性。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对微塑料迁移行为的理解,还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人 藻菌微生物生信iMcro
    水华、藻菌微生物ARGs;立足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科技需求、面向瞄准世界学科前沿、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际中来、实践中去;自主研发体系打破国外长期垄断、获得较好社会影响并受到领域内众多学者持续关注和广泛好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治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