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九三学社青年科技创新英才”荣誉称号获得者

政务   2024-12-28 21:58   北京  

王琳

王琳,女,汉族,1982年10月生,华中科技大学医学检验系主任,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再生医学交叉与转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青联委员、湖北省妇联副主席(兼职)、武汉市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再生医学生物材料和创伤修复新策略研究,她针对我国创伤修复的重大需求和严重创伤后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国际难题,带领课题组历时十余年科研攻关,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合重点”等支持下,从缫丝废料中率先发现了一类性能优越的新生物材料-丝胶,开创丝胶提取新方法,系统研究揭示了其独特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研发了一系列基于丝胶的组织特异性修复技术,成功实现了多种创伤组织结构及功能高效修复。相关成果实现了创伤修复关键材料和再生修复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对我国再生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有望促进我国传统丝绸行业的升级与转型。系列成果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顶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80余篇,被Science、Cell等顶尖期刊引用,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国家发明专利39项,并入选“全国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十大进展”。

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吴阶平医药创新奖、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王正国创伤医学创新奖,以及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成果被央视《新闻联播》家国栋梁专题报道。

热心社务工作,积极履职尽责,曾在第51期全国民主党派干部进修班上作为优秀学员代表做结业式发言。

朱嘉

朱嘉,男,汉族,19828月生,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委员会副主委

率先提出了等离激元界面光热设计。构建了三维等离激元结构,制备出最宽频、高效的等离激元吸收黑体材料;并由此设计制备了世界上首个基于等离激元增强效应的太阳能海水淡化器件(Nature Photonics,2016)。在此基础之上,推动相关技术的产业转化,发展出中国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光热海水淡化技术路线。打破了等离激元损耗的贵金属极限首次实验展示了碱金属锂、钠等离激元的优越性,打破了传统认知的贵金属极限,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目前世界上阈值最低的红外纳米激光器(Nature, 2020)。该发现为低损耗、高性能的等离激元材料与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发展了太阳能界面光热盐湖提锂技术。该技术利用界面光热蒸腾效应,强化纳米通道传质并驱动高精度离子分离,实现了高选择性、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太阳能盐湖提锂,有望推动我国青藏盐湖锂资源的绿色开发。(Science,2024)。

曾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科学探索奖、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等。

热心社务工作,推荐多名优秀人才入社,积极参与议政建言并多次开展公益科普讲座。

刘岗

刘岗,男,汉族,1981年2月生,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延续)获得者,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及先进陶瓷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委会副主任、Wiley出版集团MetalMat、EcoEnergy副主编,辽宁省人大代表。

长期从事太阳能光解水用半导体材料与薄膜研究,在探索宽带隙半导体的能带调控方法和技术,发展光生电荷有序化理论与技术,以及利用导体薄膜结构设计与微纳集成技术创制太阳能光解水仿生半导体薄膜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1)发展了利用均相掺杂策略实现了宽带隙半导体宽谱强吸收的方法和技术,解决了困扰TiO2光催化材料无可见光全谱强吸收的难题,且具有普适性;(2)利用晶面工程实现了光生电荷的可控转移,获得了系列晶面选择性暴露的钛基氧化物光催化材料;(3)利用铁电极化实现了光生电荷有序迁移,开发出钛基氧化物铁电材料光催化全解水体系,开拓了铁电半导体材料用于光催化全分解水的研究方向;(4)借鉴半导体加工工艺和液态金属集成技术,构建出全Z型光生电荷转移的全解水用半导体颗粒图案化和嵌入式薄膜,开启了新一代全固态Z型光催化材料面板研究方向。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延续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光催化材料的能带与微观结构调控”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科学探索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

刘志博

刘志博,男,汉族,1989年5月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研究探索放射性驱动的活体化学,实现了肿瘤靶向、高效的核素与药物递送。开发了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CTR)的颠覆性技术,解决了传统核药物“快清除”与“长滞留”难以兼得的问题,上述研究发表于自然杂志,是该刊自1977年以来首次发表核素治疗相关的工作。发现了硼氨酸驱动的脱硅断键反应,激活了细胞焦亡蛋白前药,并首次揭示了细胞焦亡的抗肿瘤免疫机制。首次报道了辐射驱动的活体断键反应,提出放疗响应前药理念,降低了传统化疗毒副作用。在新型核药物临床转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共价靶向核药物在甲状腺髓样癌患者中的病灶检出率达到98%,远高于现有手段的66%,并已指导超过百例的精准手术;硼氨酸核药物在脑部肿瘤诊断效果突出,已获得中美临床批件,正在进行临床二期研究。

曾获科学探索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拜耳学者奖、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等荣誉。

李先锋

李先锋,男,汉族,1979年8月生。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液流电池储能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社中央委员、科技专委会副主任、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支社主委,辽宁省政协委员。

储能技术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技术,他带领团队在液流电池技术开发、工程化、示范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和技术突破。提出“离子筛分传导”机理,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液流电池用离子传导膜材料,解决了长期以来该技术领域严重依赖于进口的“卡脖子”难题;突破了液流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电堆,大幅度降低成本。技术已应用于20余项商业化示范项目,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60%。与开封时代等国内外多家企业签订技术许可合同,推动了技术的推广应用,引领了技术与产业发展。

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及专利金奖(排名第1)、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1)、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排名1)、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3),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排名2)、科学探索奖,青山科技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参与的项目曾获“全国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

积极参与社中央、社省委的座谈和调研等参政议政工作。发挥专业特长,持续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撰写20余项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被中央和省市采纳。

陆朝阳

陆朝阳,男,汉族,1982年11月生,剑桥大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社中央委员、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社安徽省委副主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安徽省政协常委,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量子信息的数理基础研究,实验阐明了虚数在量子信息中的数学基础,制备了可实用化半导体单光子源,五次刷新纠缠光源的世界纪录;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光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通过张量网络算法打破了谷歌的量子计算优越性,完成了“九章光量子计算机”国家重大任务,使我国首次成功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历史性里程碑,引领和推动光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负责完成的科学成果入选“‘十三五’成就展”,五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三次入选英国、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突破。他在包括《现代物理评论》《自然》《科学》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被引用32000余次。

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科学探索奖、新基石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黄昆半导体物理奖、日本仁科芳雄亚洲奖、《自然》“中国科学之星”、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隆奖章、美国物理学会量子计算奖、全球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等。

他在爱国民主科学的感召下加入九三学社,立足本职,双岗建功。他注重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攀登科研高峰,树立九三学社良好社会形象;通过自身影响力,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加入九三学社;发挥自身所长,先后参加了九三学社第三十九次科学座谈会、九三学社全国青年论坛暨青年骨干培训班及相关学习调研活动,围绕“我国量子科技前沿与发展战略”等课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助力地方发展,以履职实践展现了九三学社社员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陈天石

陈天石,男,汉族,1985年6月生,博士,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全国政协委员、社中央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在处理器架构和人工智能领域已深耕近二十年,并与国内外学术合作者共同提出了智能芯片的一系列新原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热心社务工作,参加九三学社中央科学座谈会、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等活动,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建言献策,获得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成立70周年参政议政工作优秀个人等荣誉。

金海族

金海族,女,汉族,1985年3月生,宁德时代先进电池研发部部长、教授级高工。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和宁德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中国电池工业协会高级专家和宁德市知识产权专家智库专家。

长期专注新能源前沿技术和电池设计开发工作,对于高功率电池,高能量密度电池和长寿命电池的设计开发和机理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开发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填补了我国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产业化技术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她主持完成30余项重要项目,担任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参与发改委国重项目1项。其开发的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上汽、吉利、蔚来、宝马、特斯拉、理想等国内外知名车企,她为推动锂电技术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国新能源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其培养了一批能打硬仗的电芯开发人才。相关研究成果形成授权发明专利116项,其中国际专利71项。授权发明专利获得中国专利奖银奖(排名第一)。

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工信部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技术创新奖1项(排名第一),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排名第二),第一届能源电子产业创新大赛一等奖(排名第二)和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加入九三学社以来,她坚守入社初心,树立社员良好形象,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九三学社组织的各类调研、科普及社会服务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在“双岗建功”中展示巾帼风采。

侯德义

侯德义,男,汉族,1980年9月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土壤与地下水教研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联合国国际土壤污染合作组织(INSOP)副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长期致力于污染土壤地下水的绿色可持续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揭示了土壤地下水污染输入的多源和非线性特征,阐明了酸蚀、冻融等关键环境老化因子影响污染物界面反应的微观机理,攻克了有机污染治理长效缓释和重金属污染长效稳定化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系列长效绿色修复材料;探明了饱和含水层与包气带污染物修复相互促进和制约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多介质、多技术耦合的低扰动多维协同绿色可持续修复技术体系并在多个场地取得应用。主持和参与编写10余项国际和国内技术标准与技术指南,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等。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36篇文章入选ESI高引论文,主编土壤与地下水修复类专著5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和软件著作权8项。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或分会主席10余次,担任SCI期刊《Soil Use and Management》主编。

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首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

高强

高强,男,汉族,1981年4月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助理、肝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肝胆外科及肝脏移植工作,擅长微创外科,从医近20年来,聚焦“肝胆肿瘤的临床和科研攻关,创新多种手术和诊疗策略,在早筛早诊、精准分型和多学科规范精准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创新肝癌早筛早诊的技术并成功拓展到“泛癌种”;提出了肝癌分型分期与个体化诊疗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揭示了肝癌免疫微环境耐受的新机制、新靶点及干预策略;多项成果写入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担任多个专业协会学会的主委、副主委、副理事长。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多种重点项目及上海市临床攻关重大项目等30多项课题,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60多篇,包括Cell (x3)、Science、Cancer Cell、Cancer Discov (x4)、J Clin Oncol、Ann Oncol等知名杂志。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科学探索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树兰医学青年奖、强国青年科学家、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高被引学者”“国之名医青年新锐”“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奖”“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以及上海市“银蛇奖”等。

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社会服务,曾主动赴新疆和西藏参加巡回医疗,每年多次参与公益医务咨询等活动。


(来源:社中央组织部)

九三学社之声
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