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九三学社青年科技创新英才”提名奖获得者

政务   2024-12-28 21:58   北京  

白洋

白洋,男,汉族,1980年12月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委员会副主委。

长期从事根际微生物组与植物互作领域的研究,在根际微生物组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贡献。建立了根际微生物高通量分离、培养与鉴定体系,推动了根际微生物组功能研究的发展(Nature, 2015; Nature Protocols, 2021);填补了根际微生物组在作物氮高效利用领域的空白,揭示了水稻协同根际微生物利用土壤氮素的机制(Nature Biotechnology, 2019);发现了能够高效抑制小麦赤霉病的有益细菌,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Nature Microbiology, 2022);阐明了三萜类化合物作为植物调控根际微生物组的重要物质(Science, 2019);发现了CRISPR-Cas9调控蛋白,揭示了根际细菌抵抗噬菌体的新机制(Nature, 2024)。这些成果推动了农业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非病原微生物与农作物良性互作机理”、基金委重点项目等课题。入选2022至2024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Rising Stars in Plant Sciences 2022

曾获CSPB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第五届腾讯“科学探索奖”等荣誉。

刘国柱

刘国柱,男,汉族,1979年11月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天津市政协常委,社天津市委委员、南开区委副主委、天津大学基层委员会主委。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他长期从事新型燃料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主要创新成果:(1)提出了燃料分子管理设计新燃料的新方法,与团队合作研制出新型燃料。(2)揭示了燃料超临界化学反应机理与特性,发展了燃料复杂反应过程调控技术。(3)提出了燃料催化新反应,显著提升燃料性能,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IChE J, ACS Catal,Fuel等发表论文180余篇。曾担任第24届国际分析与应用裂解会议(北京,2024)共同主席,受邀在国内外会议做主旨和邀请报告50余次。担任Chin J Chem Eng,Green Chem Eng,Carbon Resource Conv编委以及J Anal Appl Pyro客座编辑。

曾获天津青年科技奖、侯德榜科技创新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天津大学“十佳青年教工”“我心目中的十佳好导师”等荣誉。

积极推动国际一流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本博贯通培养改革、全面提升化工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方案入选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优秀案例。

齐晓光

齐晓光,男,汉族,1981年8月生,西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动物行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灵长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等。

长期以灵长类动物为研究对象,围绕行为生态学、行为进化基因组学,以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手段,回答灵长类动物社会系统及其维持机制的多样性,及其起源、演化、适应性进化的生态学与遗传学机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和参与其他科研项目30余项,Science(2篇,封面论文)、Nature Communications、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Science Advances、PNAS、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Animal Behaviour发表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被 Nature、Science、“光明日报”“CCTV”“美国国家地理”“BBC”等多家媒体报道。研究成果“卫星遥测和社会建模为灵长类动物重测社会起源提供了新见解”被评为“2014年度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十大事件”,并被《中国动物学会八十周年回顾》作为亮点点评。研究成果“寒冷气候的适应推动亚洲叶猴的社会演化”被《Science》杂志选作封面,并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陕西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积极参与社务工作,曾获九三学社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先进个人、陕西省年度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李松海

李松海,男,汉族,1979年1月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BR计划”入选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哺乳动物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社海南省委自然资源与生态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三亚市政协委员。

一直致力于海洋哺乳动物生态学和生物声学研究,建立了海洋哺乳动物多样性-适应演化-生物声学交叉融合的独特研究体系。近年来,主要以中华白海豚及其他南海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开展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声学特征多样性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1)填补了国际上海南中华白海豚及南海深潜及远海鲸类认知空白;(2)提出了“海洋哺乳动物限制热量散失的体温调节策略”假说;(3)建立了南海鲸类声学观测和保护理论与技术体系。至今,已在Science, PNA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 iScience, Animal Behaviour,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Marine Mammal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等顶级综合期刊或经典专业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

获中国侨界贡献奖、“海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海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南海名家、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等荣誉。

积极参政议政,曾担任海南省政协委员、三亚市政协常委,提交多份提案。

肖淑敏

肖淑敏,女,汉族,1980年12月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深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哈尔滨工业大学“三育人”优秀教师。

长期工作在科研生产与学生科研管理工作第一线,致力于微纳米尺度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以及微纳光电器件的应用研究。她组建的微纳光子学研究团队,已经成为一支敢于坐基础研究“冷板凳”,努力探索科学“无人区”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创新团队,为国家的科研攻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累计在Nature、Science、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科研成果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Optics in 2020”等学术荣誉,并多次入选“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培养的学生在祖国各地发光发热,包括广东省首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的90后博士生,王大珩光学奖高校学生奖获得者,中国光学学会郭光灿奖获得者;团队学生多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工信部奖学金、哈工大优秀博士论文以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为建设基础研究人才组织化科研之路做出了积极贡献。

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深圳市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她带领的微纳光子学团队荣获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和哈工大十佳团队表彰。

陈克终

陈克终,男,汉族,1983年12月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胸部肿瘤研究所执行所长。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科学健康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胸部肿瘤的外科诊疗,擅长胸腔镜微创手术,对肺癌的全程诊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聚焦早期肺癌临床难题开展转化研究,建立首个多发肺结节良恶性诊断机器学习模型及多组学肺结节筛查与诊断的序贯系统;揭示国人高发的磨玻璃样肺癌处于免疫平衡阶的惰性生长的分子机制;开发肺癌术后无创监测新方法,突破传统随访模式的瓶颈,首创结合液体活检的TNMB肿瘤新分期系统,技术覆盖全国120余家医疗机构系列研究成果影响6部国际指南和9部全国共识,并写入4部国际专著,实现“诊断-治疗-监测”全程策略优化。是我国首位在全部四项胸外科国际会议(AATS,STS,ESTS,EACTS)均投稿发言的学者,代表性论文在Nature,Cancer Cell等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先后4次写入中国临床肿瘤协会年度肺癌研究进展。作为首席青年科学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原创探索等省部级重点以上项目10项。作为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援藏一年,主刀完成五项西藏地区首例手术主导推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获批 “国家标准化胸部微创诊疗中心,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国家规划。

曾获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全球青年学者奖等国际学术性奖励七项、华夏科技进步奖、吴孟超医学青年基金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首都卫生健康“未来之星”、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北京大学林松年杰出青年奖等。

殷浩

殷浩,男,汉族,1984年3月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长征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国际胰腺暨胰岛移植协会IPITA理事、亚洲胰腺暨胰岛移植协会APITA主席、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胰腺小肠胰岛移植学组副组长。社上海市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黄浦区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人大代表。

长期从事器官移植及肝胆胰腺外科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开展各类手术2千余例。建立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胰岛移植中心,率先开展世界首例自体再生胰岛移植、亚洲首例机器人全胰切除+自体胰岛移植等先进术式。牵头制定相关“国家卫健委技术管理规范及质控标准”等,被我国90%以上移植中心采纳应用。聚焦临床关键瓶颈问题,世界首创“新型人内胚层干细胞系及体外规模化制备再生胰岛体系”,成功开展全球首例自体和多例异体再生胰岛移植,历史性地实现了胰岛功能衰竭糖尿病(1型及2型)的治愈,最长已彻底脱离胰岛素逾3年。为推动该领域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实现了“科研-临床-产业”的原创工作转化。主持国家重点专科项目、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上海市领军人才等20余项人才计划或科研基金。

曾获首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首届“上海市十大临床创新奖”(第一名)、“银蛇奖”等荣誉。

热心社务工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履职尽责,开展各类医疗咨询、医疗服务、普及医学知识等公益活动,牵头建立的全国儿童糖尿病联盟及干预救助专项基金,每年为1000名以上糖尿病患儿提供专业治疗和救助。

黄佳琦

黄佳琦,男,汉族,1984年11月生,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化学会能源化学专委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社北京市委科技专委会委员。

长期从事能源化学研究,面向高安全高比能电源领域的迫切需求,围绕高比能锂硫电池界面反应规律和调控机制开展研究,发现了硫正极反应限制步骤并提出电催化的原理与方法;提出了锂负极液固界面形成机制并创制高稳定性金属锂负极;在器件尺度通过溶剂化结构调控抑制正负极串扰,从而推动高比能循环型锂硫软包电池的应用验证,获工信部全国先进储能技术创新挑战赛技术创新奖,面向中小型无人飞行器高比能电池应用需求开展研究,服务国防应用目标。研究事迹受《人民日报》专访发表于2022年“科技自立自强 青年奋勇担当”专栏。主要研究成果在Nature Energy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8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因子120,2018年起连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担任首届锂硫电池国际会议、锂硫电池全国研讨会等会议主席。

曾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2022)、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EnSM青年科学家奖(2022)、EcoMat青年研究奖(2023)等荣誉。

黄健华

黄健华,男,汉族,1980年9月出生,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昆虫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社浙江大学六支社副主委。

长期从事农业害虫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农业害虫和天敌昆虫寄生蜂的生殖机理以及天敌昆虫寄生蜂控制农业害虫的机制。近些年,黄健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代表性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Nature Aging、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ISME Journal、Current Biology、PLoS Biology和《昆虫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揭示寄生蜂控害的机制,还为粮食和果蔬等农作物的害虫绿色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在2022年,黄健华带领团队首次发现十字花科蔬菜重大害虫小菜蛾通过获取外源基因增强其求偶和生殖水平,研究成果在Cell上发表,这项研究为十字花科蔬菜重大害虫小菜蛾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新靶标,研究成果相继被Nature和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等期刊进行报道,取得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力。黄健华还带领团队研发了天敌昆虫规模化生产技术、新型释放技术和田间害虫绿色防控新技术,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这些技术已陆续在浙江、吉林、贵州等省份进行推广应用,大幅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显著提升了害虫绿色防控的水平和成效。

作为社浙江大学六支社副主委,多次组织支社内农业专家把技术及时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生产难题,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九三学社智慧与力量。


曾克武

曾克武,男,汉族,1980年6月生,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员,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社北京大学药学院支社副主委。

长期致力于中药化学生物学领域研究,针对当前中药国际化过程中靶点不清的“卡脖子”问题,提出“中药靶点钩钓”的研究新理念,有效推动我国传统中药的精准靶点发现,为基于我国原创靶点的现代新药研制开辟了全新方向。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累计发表130余篇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十大医学进展”、2022年“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2024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中国医促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市自然基金委等10余项科研课题,重要会议邀请报告45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药理学会等学术团体的理事、委员和青年委员等职务,担任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B、Neuroscience Bulletin等学术期刊的编委及青年编委。

曾获中国药理学会青年药理学家奖。


(来源:社中央组织部)

九三学社之声
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