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党史,鉴今日自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在阅读《中国共产党简史》后,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与感悟。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完美映照我们党的明镜,从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名怀揣着远大理想与一腔热血的稚嫩青年,一步步成长,风雨兼程,直至今日顶天立地。
于压迫中觉醒,开天辟地。近代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但仍未从根本上解放人民。在这种背景下,第一批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有志青年因为共同的伟大理想聚集到一起,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献计献策,以促进同胞的思想觉醒为己任,广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让更多人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于是,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成立,肩负起了团结领导中华民族在黑暗中谋出路的历史重担。站在历史观测者的角度上可见,在坚定正确方向的基础上追求思想的解放是我们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基础,作为党和人民的干部,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守正创新,在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基础上,时刻注意破除自身老旧的、落后于时代的思想,紧跟时代的步伐。
于危难中崛起,改天换地。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九一八事变爆发。我们党看到了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施加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决心摒弃前嫌,统一战线,共赴国难。在敌后实施游击战,在正面组织阻击战,最终带领着广大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之后,在看到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依旧在忍受资本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双重压迫,在认识到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后,我们党开始了对全中国的解放。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中国从此改天换地。你若骑在人民头上,人民就将你狠狠摔下;你若将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反将你高高捧起。作为人民的公仆,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的中心地位,要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理解与支持便是我们公务员开展工作的最大的底气来源。
于挑战中复兴,顶天立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客观现实,开始了长期的对于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探索。年幼的新中国、年轻的执政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在这种局面中,我们党保持着积极探索、勇于挑战的赤子之心,带领着中华民族从未知中摸索出道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一步步走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党的二十大,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实、越走越远,迎接了接踵而至的挑战,破开了重重艰难险阻。作为公务员,要继承发扬我们党勇于迎接挑战、在挑战中磨炼自己的优良品格,在工作中把挑战当作机会,抓住机会锻炼能力,努力把自己锻炼为担得起党和人民重托的好干部、好公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政党。我们要以百年党史为镜,以优秀的中共党员为镜,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思想境界,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贡献力量。
《秋园》:如浮木般漂浮,如芦苇般坚韧
这是一本很小很轻的书,一个下午就能读完;这又是一本沉甸甸的书,翻开书页,仿佛开启一扇通往遥远时光的门户,见证着一位普通中国女性在历史洪流中挣扎求存的一生,字字泣血,让人感慨万分。
故事从1919年的洛阳开始,5岁的秋园光着脚丫戏水后被母亲强拉着裹小脚,一个旧时代女性的悲惨人生从此刻就已埋下伏笔。之后书中在描述秋园辗转各地时也多次提到这双被裹起来又放开的脚,虽无法阔步,但却不能阻挡秋园为了一家人活下来而奋力向前的脚步。
秋园家里经营着一个药店,本过着还不错的日子,却在她十二岁时,两个嫂子的意外离世和父亲的病故提前结束了秋园的童年时代。长大后,秋园被国民政府的一名官员相中,婚后搬到了洛阳。抗战爆发,秋园又随丈夫回到他的老家湖南湘阴,“从前的生活,也远远地留在了吊桥那边”。在那里,秋园生儿育女,辛勤劳作,竭力应对来自命运的种种考验。早慧的女儿之骅自小便目睹母亲为生存所做的苦苦挣扎。丈夫去世后,秋园带着年幼的孩子们流落湖北,艰难求生。在秋园的坚持下,之骅离开了乡村,独自求学。秋园与之骅两代女性一直被历史的洪流裹挟,为命运的大手所支配,都为活下去付出了极大努力。
书中写道:“母亲弯腰打扫床底时,竟然发现那儿生出两棵竹笋,一般大小高矮,似双胞胎样长在床底下。”秋园就像竹笋,苦难之中亦能破土而出,展现生命的奇迹。秋园是在历史变革中女性的缩影。秋园的人生被一个个地名划分成了不同的阶段,秋园去世后,之骅在其棉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纸条上,秋园写下那些辗转的年份与地点后,又记下了自己最简略的生平:“一生尝尽酸甜苦辣,终落得如此下场。”这就是“秋园”们,也就是作者母亲那一代女性的人生历程写照。她们来过、挣扎过,也接受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力。她们柔韧如蒲苇,坚毅如磐石,在辗转岁月的辛酸和无奈间用自己的坚韧、善良、勤劳和勇敢,写下属于自己的史诗。
值得钦佩的还有作者杨本芬。她一生为生计奔忙,花甲之年才开始写作,在一个只有四平米的厨房里,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矮凳为桌,怀着留住母亲和往事的执念,书写着她的一生。这一写,就是八公斤稿纸。“那一年,我六十来岁,生活似乎已不再需要目标与方向,只需顺天应命。但我开始干一件从未干过的事情:写作。”她不忍过往岁月中的坚韧与对幸福的追求随风而逝,于是选择以笔为犁,躬耕还原秋园们向下扎根的辛酸,让女性力量得以绽放世间。
《秋园》这部作品,不仅承载着一段个人记忆,更指出了一条女性获得独立与尊严的途径——求知与写作。无论是母亲秋园因丈夫答应供她上学而嫁给他,还是女儿之骅在求学路上屡遭波折,她们都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在那个时代里,母女俩都不由自主被命运逼迫前行,无法摆脱为人妻母的责任,各自经历着天灾人祸,却也都在努力挣脱束缚,千方百计地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
杨本芬女士在厨房开始写作,艾丽丝·门罗同样在厨房,利用孩子午睡间隙写作,简·奥斯丁在客厅偷偷写作,利用刺绣遮掩稿纸,这些女性作家让我们看到,即便环境艰苦、条件有限,也无法阻挡女性通过文字发声决心。她们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坚韧的毅力,实现了反抗与救赎,让生命价值与情感坚守在文字中得以永恒。
来 源:部机关综合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