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AI赋能是教师使用AI的第一要义,熟知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师为AI赋能的第一要义。对于想用好AI的教师而言,这两点请深埋于心。
作者 | 崔佳 河北大学
当AI风靡的时候,赋能这个词就被频繁使用。许多教师都把重点放到AI如何赋能自己,才能让教学提质减负。网络上层出不穷的AI一键生成教案、测试题的分享让人细思极恐,因为似乎在AI辅助提质减负中,教师更在意如何减负,而不是提质。如此,那所谓的“AI赋能”功能就不会真正发生。
若想回答到底如何才能让“AI赋能”,我们有必要先重新审视“人”在AI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人设置了AI的能力,无论AI背后的算法还是前端人与AI的交流,都是人设置了AI的边界和功能。虽然我们看到的所有AI产品好像都在提供“傻瓜式”的使用界面,但是怎么用它,还是以人为主。因此,如果你不能为AI赋能,AI也无法为你赋能。
写提示、与AI对话是赋能AI的主要方式。我写了一本书《教学高手:AI时代怎么教》。其实,我一开始想给这本书起名《赋能高手:教师如何使用AI》,它符合我对人与AI之间关系的理解,也符合教师实际使用AI的策略。教师作为知识群体的一分子,更应该谨慎地为AI赋能,而不是简单伸手向AI要结果。
至于教师为AI赋能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喂养AI、给AI写提示词与AI对话来告诉AI“你如何为我服务”。这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沟通的鸿沟常常出现就是因为“人总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得不清晰,但期待对方能理解”。就好像,你说“我饿了”,到底是期望对方直接给你点吃的,还是期望对方确认你想吃什么再准备吃的,还是期望对方为了你的减肥大计限制你吃东西……如果没有大的沟通背景、沟通目标,这句话很难让人理解。教师所撰写的提示词的赋能功能就在于,给AI交代清楚你所有的需求,再让AI来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妥之处,再通过对话让AI来修正。
对基本教学理论的把握是赋能AI的基础。我们以教师让AI编制一份调查问卷为例来讲解教师应该如何为AI赋能。教师写提示词之前至少应该考虑“提示词四问”:
1. 你需要AI为你做什么?想让AI编制一份调查学生学习参与度的问卷。
2. AI工作的教育学理论基础是什么?一份问卷的编制需要先确定调查对象、调查目的、调查维度之后,才能编写调查问题,同时应该基于数据统计需求确定答题方式。
3. AI生成结果的质量是什么?问卷分为基础信息和调查问题,其中基础信息与调查对象特征相关,调查问题与调查维度相关,且每个维度不少于3个问题,每个问题都应服务于调查目的。
4. 具备何种能力的AI能完成该项任务?要编制一份有效的问卷,AI应该是一个问卷编制专家,同时应该是熟知学生学习参与相关理论的专家。
在回答以上问题后,教师撰写的提示词就会是——
角色:你是一位问卷编制专家,同时是一位教学专家,熟知学生学习参与相关理论。
任务:我想编制一份调查问卷,用于调查初中三年级学生学习参与度的现状。
任务要求:
1. 请分别从行为参与度、认知参与度、情感参与度、社会参与度四个维度编制问卷。
2. 每个调查维度下的问题不少于3个问题。
3. 问题以初三学生可理解的方式提出。
4.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答题法。
比起直接向AI伸手要“我想调查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请帮我编制一个问卷”,如上的提示词似乎更能拿到高质量的结果,这就是教师为AI赋能的过程。其实,也听到过不少教师吐槽AI并不如想象的好用。很可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自身缺乏为AI赋能的能力,只有让AI为自己赋能的需求。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就好像一份只会要求爱而不会付出爱的爱情一样,终究不会有好结果。
我之所以写《教学高手:AI时代怎么教》这本书,就是希望能帮助不会为AI赋能的教师提供一些参考。首先,帮助我们识别AI赋能教师的场景,比如备课、学习活动设计、测试题编制、教师教研设计等。其次,对不知如何赋能AI的教师,可以直接取用一些基于教育教学理论和质量标准所撰写的提示词。再次,希望教师可以参考这些提示词背后的写作逻辑,基于“提示词四问”自行撰写提示词、为AI赋能。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 我们一起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崔佳 河北大学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