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百姓生活篇丨舅舅们的黄包车

民生   2024-12-22 17:38   安徽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舅舅们的黄包车

我外公家住在县城南郊的伏虎村,一个紧靠着合安公路、四面环水的自然村庄。上了合安公路,朝北走上5里路,就是舒城县城。村庄上,外公的侄子辈很多,我称他们舅舅,从大到小数有:大舅、二舅,一直到九舅,实在不好记,只能带上名字喊,像“发舅”“福舅”“胜舅”等。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舅舅们也正值二三十岁的年纪,他们有的在村里的预制厂、镇上的轮窑厂做工,有的则寻思着是否去外地碰碰运气。


正在这时,舒城城关有人做起了踩黄包车(人力三轮车)的营生,这是从浙江温州那边学来的,车也是浙江“蛮子”(舒城人对操南方口音的人的统称)贩过来的。据说一天的收入还比较可观。几个舅舅一合计:外出打工也是卖苦力,还背井离乡;在家门口踩黄包车,可以早出晚归。于是,他们每人花上700元买了辆黄包车,加入了踩黄包车的行列。


20世纪90年代初的舒城县城不大,面积不足6平方公里,东西向主要干道有龙舒路、梅河路、桃溪路;南北向只有合安路、舒晓路、鼓楼街、大黉水巷。黄包车的起步价格都不高,从车站到县政府、鼓楼街都是5毛钱,到西门舒晓路上的供电局,两个人坐的话一块钱。最初的时候,一天能挣到二三十元。刚时兴黄包车的那会,有的人还不好意思乘坐,怕别人指指点点。开始的生意并不好做,但慢慢地,收入也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每天早晨,晨光熹微,舅舅们吃些隔夜炒饭,将两大瓶水放到车坐垫下的储物箱里,脖子上搭条毛巾就骑向县城,开始了一天的营生。中午吃饭,若是生意好就吃好点;生意不好就吃几个包子对付一下;累了,找个绿荫地,躺在车上闭目养神个把小时。从早晨五六点到晚上六七点,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每天要穿梭在城中骑行100多千米。傍晚擦黑了,舅舅们陆续从县城骑车回家,经过村口的窄巷子,他们就下车推着往前走,车轱辘“吱呀吱呀”疲倦地“呻吟着,一如它们劳累了一天的主人。


1995年,舒城县委、县政府提出旅游开发的思路,县城的人流量也大了起来,黄包车生意也越来越好,每天能挣到六七十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黄包车夫”的队伍中。出行高峰时段,不宽的街道被黄包车挤得水泄不通,影响了县城正常的交通秩序。县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便于管理,给每辆黄包车后部喷了号码,实行单、双号隔日运营。1996年,为了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城区加大了交通整治的力度,交管部门给当时1382辆黄包车重新制作了牌照,将车棚与车牌分红、黄、绿三色,分3日营运,每天减少了三分之二流量。每天一种颜色出行,在大街小巷穿梭着,成为整洁的县城里一条靓丽的风景线。最高峰的1998年,黄包车总量达到1500辆。


日子像流水一样过着,舅舅们蹬着黄包车,车轱辘一圈圈忠实地丈量着县城的每条街巷。1995——2004年期间,县城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以前的几条主干道在不断向外延伸,东门路、飞霞路、云路街、梅山南路、古城路等拓宽改造,还新建了七门堰路、乌龙井街、水杉路、万佛路、花桥路、三里河路等。至2004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千米,主要道路全长34.5千米。黄包车的起步价也由之前的5毛钱、1块钱,涨到2元、3元直至5元。


舅舅们靠着蹬黄包车,将自家原来的砖瓦平房翻盖成了高大明亮的“三上三下”楼房;孩子们靠着父辈们蹬黄包车,陆续上了初中、高中、大学。


舅舅们一刻也不停歇,时代的脚步也从未停留,进入2000年之后,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路上,越来越多的人骑上了电动自行车,条件好的开起私家小轿车,招之即来的出租车也开始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靠人力行驶的黄包车车主们也与时俱进,给黄包车装上简易电瓶,变身疾行如风的电动三轮车,试图跟上时代的步伐。隐患也随之产生,交管部门严禁取缔。规矩、老实的舅舅们开始选择新的出路,步入退休年纪的二舅选择重新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电动四轮车投入运营;福舅、胜舅、发舅、文舅则在很短的时间内考取驾照,购置小汽车,办理出租营运证,从黄包车夫变身为新时代的出租车司机。


2019年,政府正式出台《舒城县城区三轮车、电动四轮车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划定县城区域60平方千米的禁行区域,对残疾人三轮车中符合条件的进行回购,关停非法电动三四轮车拼装企业,调整城区公交布局,率先在全国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强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及时填补城区运力缺口,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行。三轮车、电动四轮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县城存在了二三十年的黄包车最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当再提起县城的黄包车时,人们怀念坐在车上慢慢悠悠、不疾不徐的惬意;穿行在大街小巷中的黄包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的方便。舅舅们用力蹬黄包车的背影永远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黄包车曾经是舅舅们赖以生存的饭碗,也让我感受到父辈们生活的不易。


——黄包车,一个时代百姓生活的缩影。



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5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