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美食与饮食文化篇丨熬糖

民生   2024-12-23 17:50   安徽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熬糖

杨爱琴

过去农村寒冬季节几乎家家都要熬糖,根据熬糖的原料,分为麦芽糖和红薯糖。


麦芽糖:是把大麦清洗干净,放水里浸泡约一天一夜,大麦浸泡后会发出一股怪味,小时候的我总是捏着鼻子离远远的,实在是想象不出来这股子怪味还能变成香甜的美食。大麦泡好后捞出来沥水后,一定摊放要放在阴凉处,不能晒太阳,否则会影响糖的口感,甚至会失败。每天要淋两到三次水,这个过程大约要四五天,根据天气而定,温度高时间就短些,温度低时间长些。静待几天后,麦子会发芽,大约是几公分长度。


再取一些糯米,浸泡1个小时左右,隔水蒸熟,比平时煮米饭稍微软些,有一点烫的时候,把麦芽剁碎,将剁碎的麦芽和糯米饭混合均匀,麦芽和糯米饭的比例大约是每斤米放八钱麦芽。混合后放温暖的地方发酵6-8小时,发酵的过程被称为糖化,流出来的液体米白色,有些浑浊,要用干净的布过滤几遍,过滤后像米汤一样。


接下来便是将汤汁放进锅里熬糖了。要用大灶大锅,大柴烧火,柴火热量大,最适合熬糖。熬糖可是个技术活,火候很重要。开始火力要猛,大火烧开后再小火慢熬,期间要重复用勺子把上面的漂浮物撇掉。边熬边搅动,既加快水分蒸发,又防止锅底焦化。


小时候记得,我家低矮的厨房里,烟雾弥漫,充满了烟火味,感觉温暖而又好奇。到什么程度算熬好了?首先是颜色在不断变化,从米白色渐渐加深至黄褐色,用筷子尖沾一下,可以拉出丝便说明麦芽糖熬好了。


小时候很期待熬糖,一整个下午围在锅台边上,急不可耐地要吃糖,奶奶瞪着眼说:“烫死你哦,好吃精!”


红薯糖:熬红薯糖,首先要挑选上好的红薯,个头大是首选标准,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红薯不行,要放一阵子,味道更甜。将洗干净的红薯放进大铁锅里,加水,与红薯齐平就行,然后开始烧柴火熬制。刚开始要大火,将红薯煮熟后揣成糊状,用清水过滤掉红薯的渣滓,将过滤后的汤汁放入大锅里,先用大火烧开,再改中火,后改文火慢熬。这个过程与熬麦芽糖的要领基本相似,要一直用铲子来回翻搅,防止粘锅熬焦。等表面开始出现淡棕色,用筷子挑一下便扯丝,就是红薯糖。刚开始熬的甜度不高,慢慢的析出来的糖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黑,也越来越甜,等锅里不再冒热气了,红薯汁里的水分熬干了,表明已经熬好了。


做冻米糖(泡子糖):熬糖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冻米糖。冻米糖首要的原料是糯米,将糯米蒸成糯米饭,要煮的硬一些,倒在竹簸箕上,在太阳下晒干。晒干的糯米饭体积会缩回至米粒大小,但看起来更加晶莹剔透。


接下来就是将晒干的米饭炒成炒米,这也是一门技术活,通常是去糖坊炒,过去一般一个乡镇会有几家糖坊,专门在冬天帮人加工做冻米糖、花生糖之类的,收加工费。炒出的米既要香脆膨松,又不夹生焦煳。通常糖坊里有掌握技术要领的大师傅亲自操作。先把铁锅烧烫,将一盆专门用来炒年货的黑砂倒入锅中炒热后,放进晒好的糯米饭不停翻炒。眼看着一个个米粒在灼热铁锅里来回翻滚,体积逐渐膨胀到原来的两倍,颜色开始泛黄。大师傅加快动作,迅速将它们从锅里铲出,过筛后倒入篾箩中。


下一道工序是加麦芽糖。随着灶膛升火,糖坊师傅往铁锅中倒进麦芽糖,适当加点白糖,增加甜度。为了防止粘锅并增加糖料的香味,还要加点油,用锅铲徐徐推动锅里的糖料,麦芽糖和白糖在锅里融化成黄褐色的浆液,等“咕噜噜”的气泡声从急到缓,糖浆颜色由红变深并越来越浓稠了,大师傅提起铲子,糖汁会像牵丝般滴下时,就要赶紧撤去灶火,将之前炒好的炒米倒入锅中,加芝麻和花生米,充分搅拌到所有颗粒都均匀粘上糖浆,并抱紧成一个米花球时,出锅倒入一个木框内,趁热用板夯实压平。半热不冷时去掉木框,用刀“嚓、嚓、嚓”切片,一片片香味扑鼻的糖块从大师傅的刀口滑出,等冻米糖完全凉了下来,拿一块放到嘴里,牙齿啃叫的“嘎嘣”声和舌尖尝到香甜味,是我小时候最美好的回味。



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412020005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