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年,当中国着手修建秦岭隧道之时,技术的局限迫使我们不得不向德国求助,购入两台价值 3.5 亿元的盾构机,甚至这两台机器还不是新机。它们频繁的故障如同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每一次都需要等待远道而来的外国工程师前来修复,这不仅延缓了工程的进展,也深深刺痛了每一个中国工程师的心。
再到修建港珠澳大桥之际,我们再次面临技术封锁的严峻考验。德国威尔特公司开出了天价——一台盾构机竟要价 7 亿元人民币!不仅如此,德国专家还傲慢地断言:“再给中国工程师一百年,他们也造不出盾构机!”
我们下定决心自主研发!
就在 2008 年,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盾构机——中铁 1 号,诞生了!
盾构机,又名盾构隧道掘进机,是一种集高科技于一体的隧道掘进专用工程机械。顾名思义,在工作中,盾构机采用“盾构法”进行工作,“盾”,即“保护”,指它的盾壳;“构”,即“构筑”,指管片拼装。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圆柱体钢组件,沿着隧洞轴线一边向前推进,一边对土壤进行挖掘,它的壳体对挖掘出的还未衬砌的隧洞段可以起到临时支撑的作用,能承受周围土层的压力,有时还会承受地下水压并将地下水挡在外面。
而“盾构法”的灵感,我们可以从一位自然界的小巧建筑师——“船蛆”身上揭秘。船蛆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它们以木材为食,能够在木板中钻洞并居住其中。
船蛆。图片来源:POI Australia网站
船蛆的前端尖锐且布满锯齿的壳,是穿透木板、开辟空间的利器。这一构造与盾构机前端的巨大刀盘非常相似,而盾构机也是利用巨大刀盘构造,像一条钢铁长龙一样转入地下,一边旋转着脑袋一边“吃掉”岩石和泥土。
盾构机的设计灵感最初是由法国工程师布鲁诺尔在 18 世纪末从船蛆钻洞现象中获得的。布鲁诺尔观察到船蛆在钻穿木板时,会分泌液体涂在孔壁上,形成坚韧的保护壳,抵抗木板潮湿后的膨胀,以防被压扁。这一自然现象激发了他的灵感,提出了盾构机掘进隧道的原理,据此设计的“开放型手掘盾构机”获得了英国专利。
当我们将视线转到盾构机的中后部,会发现其结构的复杂性和精巧性。盾构机的中后部集成了前盾和后盾的坚固保护,以及一个至关重要的液压驱动系统,其中的液压千斤顶是它动力的源泉,正如船蛆强健体段中的肌肉纤维。同时,为了让隧道更加稳固,盾构机每前进一段距离,将会自动在隧道内壁上拼装一环混凝土管片,而衬砌管片与隧道壁之间的空隙也要用灰浆填充,保持整体内衬层的稳定性,并防止水向隧道渗漏。
在探讨废物处理方面,盾构机与船蛆之间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共鸣。盾构机内置的高效传送带系统,能够在掘进过程中迅速清理产生的大量废弃物,确保作业现场的清洁与高效。而船蛆,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软体动物,同样拥有高效的废物处理机制。它们通过身体后部的特殊管道,将代谢废物迅速排出体外,保持身体内部的清洁,这种自然界的精妙设计,不仅有助于船蛆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也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生物启发。
“骐跃号”盾构机。图片来源:文汇报
2012 年,中铁装备的第一台盾构机走出国门,开启了中国盾构机国际化的新篇章。随后的几年里,中铁装备逐渐成为世界知名的盾构机行业领先者,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盾构机的发展历程,是一段充满挑战与辉煌的奋斗史。这一过程不仅彰显了中国的自主研发实力和创新精神,更展现了中国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磅礴力量。正如盾构机在地下稳行不辍,中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也坚定前行,筑就了国家的坚实脊梁。
策划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国
作者丨刘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监制丨中国科普博览
责编丨董娜娜
审校丨徐来 林林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