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社 | 《医学通识讲义》读书报告

政务   2024-12-24 17:37   重庆  

医学通识讲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薄世宁

医学,面对的是复杂的生命现象,既是最新科学技术的主战场,也是人类自我关怀和探寻生命意义的最前沿。人在一生中,难免要面对疾病的来临与生命的诘问,以医学的思维面对自我,以科学的方式关爱家人,才是对自己与家人真正的爱。

作者薄世宁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监护科副主任医师,在一线工作近20年的他,每天面对的是时间急迫、状况棘手、病症复杂的重症患者,他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努力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基于从医多年的经验与思考,他完成了这部医学通识作品,并希望通过这本书普及医学常识,进而探讨医学的本质、医生的角色与生命的意义,并跨越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认知鸿沟。

本书探讨了生命、医学、医生、疾病、治疗、病患等话题。从医学的基础共识、疾病的缘起,到医疗活动的实质、医学的重大里程碑……全书共七大主题,让医生的智慧为你所用。面对疾病,人人都该上一次医学院,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医学院。


重庆港海关 田格

阅读体验很好,文字流畅简洁,没有过多情绪渲染,道理讲得明明白白,态度客观中性未见拉党结派似的告诫语言,很好的科普读物,感觉智商有被尊重。

社会的发展进程,科学始终是最为重要的推进力之一。从讲科学的角度,学习和分析我们自身的身体,了解构造,认知疾病,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门人生路上的必修课,生老病死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只是进程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在此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却是可以由我们自身来决定,从而得出不一样的主观感受,就像我们各人这一生,即便一头一尾无非生死,但却因着不同人的境遇和选择而产生了完全不同的风景和波澜。人,其实是有选择的,哪怕是当面对泰山压顶的恶疾。首先,得上这样的病并非全部来自个人自身的原因,往往都是复杂而长期的各种混合因素造成,因此完全不必太多从自身寻找问题原因,甚者责怪后悔。再者,即便患疾也并非世界末日,大多数时候通过积极治疗和接收共处也能够平安,完全没必要搞得鸡飞狗跳,折腾自己也拖累家人。最后,生命可悦之一就是并不知晓自己走向坟墓的具体时间,因此具有了变幻莫测的可能性和随机性,让人生更为有趣,如此,在有质量的活至古稀与机体失能的百岁高寿之间,孰优孰劣又何须纠结呢。

关税处 周胜寒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家属,一直以来对医学世界是充满了敬畏和好奇的。作者薄世宁医生的博学多才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医学小白也可以读得津津有味,沉醉其中。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医学的本质讲起,逐步深入到疾病与医疗的探讨,再到现代医学的演化及重要发明,最后还谈到了“大医生”的故事、医生如何在限制条件下做出最优解,以及如何做聪明的患者、如何走完生命旅途最后一程等等。这些内容不仅让我对医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中国人总是忌讳谈到“死”这个字,就连我家 4 岁的女儿听到爸爸妈妈以后都会死去,也会哭着说自己不想长大。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能更从容面对死亡的前提是:自己在意识思维清晰的时候去思考书中提到的“我的五个愿望”,让家人尽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帮助自己有尊严的死去。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性的光辉。”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受益。

风控分局 夏振国

《医学通识讲义》是薄世宁先生的著作,书籍突破了医院和医生的局限性,从普罗大众的视角来构建一个不一样的医学认知模型,增加人们对医学、对生命、对健康的理解。尤其其中“学会与疾病共存,真正的健康,是包容疾病的”,健康的人不代表不生病,而是具有从疾病中恢复的能力。因为人体的进化是不完美的,基因不完美、人体器官不完美、人类的适应能力不完美。认识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健康。这个论点犹如醍醐灌顶,让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渐渐明朗起来。时下浮躁内卷的社会,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是构建健康生活和身心的唯一方式。人生是用来体验的,不是演绎完美的,接受自己的普通和平凡,允许自己出错,允许自己偶尔断电,带着遗憾拼命绽放,亦是与自己和解的唯一办法。不完美才有奔头,有奔头才有目标。心宽,世界才宽,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慢慢接受生命中灰暗的部分,接受包容疾病,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所有的事与愿违,允许自己生病,才能轻装前行,才能健康生活。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努力接受一个不完美、真实且快乐的自己。

关税处 马莉娟

在阅读薄世宁医生的《医学通识讲义》后,我深受启发,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医学洗礼。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医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更让我对健康、疾病和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薄世宁以其在临床一线近 20 年的工作经验为基础,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书中不仅涵盖了医学的基础共识、疾病的缘起、医疗活动的实质等核心话题,还探讨了医学的重大里程碑,如疫苗、静脉输液、麻醉等技术的演变和应用。这些内容不仅让我对医学有了更为宏观的视野,也让我对一些具体的医学技术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深受作者那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的热爱所感染。薄世宁医生不仅以其专业的医学知识为我们解答疑惑,更以其深厚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感受到医学的温度。他让我们明白,医学不仅仅是科学的产物,更是人类自我关怀和探寻生命意义的重要工具。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的自我修复”。这让我意识到,在面对疾病时,我们不能仅仅依赖药物和手术,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和修复能力。这种观念不仅适用于医学领域,也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和修复,而不是一味地寻求外界的帮助。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医患关系的实质是联盟而非消费,这让我对医生和患者的角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医生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专家,更是患者心灵的抚慰者;而患者也不仅仅是接受治疗的对象,更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这种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医患关系,建立更为和谐和信任的医患互动。

《医学通识讲义》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对医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更让我对健康、疾病和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本指南。

西永海关 李玮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医学科普读物,让读者能了解医学的门道、更理性地面对疾病、更科学地维护自身健康。本书从医学的基本知识、疾病原理、人体机能原理、医生的决策思维、患者的思考等几个层面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向读者传达复杂的信息。让我们对疾病、细菌、常见的疾病以及自己的身体有一些宏观的,概念性的认知。同时书中不断的建议做好体检、预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来降低疾病的概率,并保护好机体自身的修复和代偿能力。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无奈、温情、为人父母的心碎、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亲人痊愈后的狂喜,读完之后仿佛在医院当差,看了一场场别人的人生电影。

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没有完美的医学健康人,就跟没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和疾病抗争,也学会和症状共生。炎症、咳嗽、腹泻都是你的身体自我修复,排出细菌、病毒的方法。衰老的本质不是年龄,而是自我修复能力的下降,要相信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自修复。换句话说,医生能短暂地解决你的病痛,而真正支撑你长寿的,是你的身体,身心。书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真正的威胁不是压力,而是你处理压力的方式。

越来越觉得医学是学科丛里最为立体的代表。它努力统合着科学和人文,理论与临床的张力。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医学释放着光,给我们温暖、给我们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一个躯壳,而让我们始终作为一个人的意义而活着。

永川海关 陈治宇

《医学通识讲义》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很符合讲义的感受,一字一句平铺直叙、浅显易懂,即便是从未深入了解过医学领域,也能精心研读。作为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人或多或少都知晓一些医学常识,但更偏向于具体的疾病治疗领域。比如感冒发烧了如何应对,伤口发炎了怎样处理,腿脚抽筋如何缓解等等,很少会去思考一些关于医学的底层基础性问题。

薄世宁医生在书中提到了很好的观点:“疾病与生命同行”。细菌、病毒充斥在我们体内,在平衡状态下我们的身体就能保持健康的状态,我们没办法、也做不到去消除它们的存在,学会与细菌、病毒和谐共处是我们需要具备的健康心态。就像癌症,多数人都应该是谈“癌”色变,毕竟人人不希望被它找上门,但这是随着年龄增长随机概率增加累积的自然结果。既然结果无法改变,不如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这段过程。

如果一个人经常生病,我们通常想到的是这个人或许体质欠佳,才会导致疾病频繁的找上门来,那可能就需要一些药物的辅助,以便增强身体对抗疾病的能力。但薄世宁医生告诉我们,药物只能是暂时的缓解症状,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免疫力。身体就像是复杂的平衡系统,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轻易打破平衡,当遭受疾病侵袭时,在不造成后遗症的情况下,依托自身的修复机制痊愈或许最适宜。

万州海关 张欢语

薄世宁在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但不限于疾病的形成原因、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与医生有效沟通等实用内容。这些知识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非常必要,它们不仅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医疗误解,还能帮助我们在遇到健康问题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特别是书中关于“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句话启示我们,在所有医疗行为中,应该尊重人体自身的恢复能力,而不是过度依赖药物和外力。这让我重新思考了健康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

书中还讨论了许多关于医患关系的构建,强调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合作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让我感受到了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论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尝试从医学的角度去思考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以及足够的休息。我意识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的状态,更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良好状态的综合体现。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希望了解医学和增进医患理解的读者的书籍。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医学信息中寻找到可靠的资源,并鼓励我们在面对健康挑战时,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这本书不仅增加了我的知识储备,更提升了我的生活质量,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科学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风控分局 徐伶艳

居家必备好书。我们可以不是医生,可以不懂医术,但是理解医疗的本质和其底层逻辑却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认识“疾病”和“健康”概念,懂得“症状不是病,不能把症状当成病来治”,知道“人和体表、体内的常驻菌群是共生关系”,让我们在自己和家人患病时更加能够理智客观的去对待,而不是盲目的过度干预,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智慧指南。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的许多重要历程、医学技术的发展与突破,认识到很多伟大的医生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帮我打破信息茧房,拓展了视野和认识,还颠覆了我以往的一些认知,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陌生而广阔的领域,在对于生命与健康的领悟上又有了全新的理解。我曾以为造成癌症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原来癌症最大的诱因是年龄,随着寿命的延长基因突变的概率越来越大。我曾因为衰老其实是密不可分的,但原来,老只是年龄的自然增长,衰却是自我修复能力的下降,而自我修复是我们战胜疾病的终极武器,一切医疗技术与手段不过是为我们自我修复提供支持和争取时间。

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可以阅读到类似风格的书籍,增加更多新的知识。

卫检处 龙杨杨

之前的新冠疫情,仿佛让时间停住,座座城市寂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并关注与健康相关的话题。手机里不时弹出各式各样“健康焦虑”的相关信息,令人目不暇接。放下未知,翻开学思社这本《医学通识讲义》,向一本医学书籍求教,希望这样一本既权威科学又生动形象的医学书籍,能够带领本是学医出生的我换个角度了解医学、关注自身、认真生活。

薄世宁梳理了自己近20年行医生涯中的临床典型病例,将对医学的认知历练在这本书中,从医学的基本共识、疾病原理、医生的决策思维、患者的思考等多个层面,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掌握与医生的有效沟通方法。除了深入浅出、字字精妙的医学知识外,薄世宁还梳理了“医学演化的里程碑”  “改变医学的大医生”等富有情感色彩、生动趣味的篇章,让读者在了解医学的同时,能够从先贤身上体会“生活之道”,从而唤起心灵共鸣,会心一笑。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它从健康、疾病的基本原理触发,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通过医生的角度,讲述健康、疾病、医疗活动的本质。它试图打破专业的壁垒,降低读者掌握这些知识的门槛。


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分享

更多精彩,请移步“思客论坛”



END

2024年第1783期   总第1786期

编辑:邓开元


投稿邮箱:yuguanxinyu@qq.com

秀米邮箱:824506410@qq.com

渝关新语
收藏渝关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