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先生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她的生命也一直都与诗有关。
一生多难
独以诗词开解内心
叶嘉莹的诗很美,但与这种美极不相对的,是她命运多舛、苦厄交杂的一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开始跟随长辈吟诵古诗词。
少女叶嘉莹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父亲随国民政府南迁,失去了音信。同年9月,母亲在伤病中去世。在母亲离开后,叶嘉莹将悲痛与后悔写进《哭母诗》:
噩耗传来心乍惊,泪枯无语暗吞声。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后来,叶嘉莹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沦陷区中生活艰苦,但叶嘉莹从未中断读书,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
辅仁大学求学期间,后排右二为叶嘉莹,前坐者为顾随先生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迁居台湾,在多所大学任教。她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人才,成长为著名专家、教授。
上世纪50年代,叶嘉莹在台湾任教时给学生讲课
因为“白色恐怖”,丈夫被捕入狱,叶嘉莹只能带着年幼的孩子独自生活。《转蓬》一诗所写的,就是这段时间的漂泊: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年过半百,大女儿和女婿发生车祸与世长辞,她一口气写出十首《哭女诗》,字字泣血: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一世逼人来。
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似乎叶嘉莹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与诗词紧密相连;她的每一段痛苦阴霾,也都是在诗词的支撑下走了出来。
一生漂泊
终归故土
教师,是叶嘉莹最珍视的身份。20世纪60年代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4年,她第一次回到北京探亲,看到幼时常去的西长安街的灯火,她不禁感动落泪,写下长诗《祖国行》: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8年,叶嘉莹从报纸上得知国内恢复高考的消息,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长信,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只希望能回国教书。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假期都会从加拿大回到国内,辗转各地数十所大学讲学。
改革开放之初,叶嘉莹(前排右三)回国讲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授课,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场景:她的课被安排在南开主楼的阶梯教室里,没过两天,大家就闻风而来,不仅座位上,阶梯上、窗台上、窗户外面都是人,学生们“挂在那儿听”。因为人实在太多,学校甚至出动了“纠察队”。后来中文系不得已想出一个办法:持听课证入场。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们为了听叶先生的课,竟自制了许多“山寨版”听课证。
2015年,南开大学为叶嘉莹新建了一栋古朴雅致的书院——迦陵学舍。这一年,她正式定居南开园。她说:“我的根是在中国。”
诗词养性
先生风骨为明证
94岁寿诞之前,叶嘉莹宣布将个人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些年来,叶嘉莹已陆续捐赠3500多万元。
叶嘉莹说:“我有一个愿望,在有生之年,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她坚持以传统声调读诵,为后人留下诗词原本动人的音韵。“生命的感发”是叶嘉莹研究古典诗词的核心,也是她“终身热爱诗词,虽至老而此心不改的重要原因”。
叶老逝世之际,我们一起用她最爱的诗词,以怀故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叶嘉莹讲杜甫:杜甫深入生活,关心大众。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这份关怀是出自于他的天性,所以他的胸襟比一般人博大,感情的分量也比一般人深厚。他把道德伦理的感情与自己私人的、本性的感情结合起来打成一片。他所写的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感情如此真挚深厚、博大,这是杜甫集大成的原因之一。
《叶嘉莹说杜甫诗》,叶嘉莹著,中华书局,2018-06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讲苏轼:苏轼有旷达的一面,也有严正的一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如果你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你“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无论是怎么样的挫折,我还是我,不会改变。
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通达的看法。当雨打过来的时候,即使只有一两分钟,你衣服也已经湿透了,再打一二十分钟,也不过是如此,跑也没有用处。所以他说别人下雨就东奔西跑很慌乱,我虽然也打湿了,但是我没有东窜西跑,我一边还唱着歌,还吟着诗,慢慢地、从容不迫地向前走。尽管是风雨之中,何妨吟啸且徐行。
《叶嘉莹论苏轼词》,叶嘉莹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06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讲陶渊明:陶渊明的理想和理念是“任真”(率真自然)和“固穷”(固守穷困)。“任真”是他本性的迫求,“固穷”是他生活上的持守。
虽然“贫富常交战”,但“道胜无戚颜”,只要我内心所持守的“道”胜了,即使是再穷困、再饥寒交迫,我也无戚颜,没有愁苦的面容。这是陶渊明终生的意志和理念。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叶嘉莹著,中华书局,2018-09
此外,叶嘉莹还很注重国内少年儿童的古典诗词教育。她说:“中国的古典诗词里,蕴含着古人所有的情感、襟怀甚至生命,古诗词教育应该从小开始。诗词,是国魂,可现在的青少年一般都不喜欢去读,因为古文难懂,又有诸多典故、历史背景,其中的好处他们看不出来。所以我要讲,希望能够将诗词的好处传达给他们。
叶嘉莹在浩瀚的中国诗词中,精挑细选了218首,出版了《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叶嘉莹著
中信出版集团,2018-08
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词?与它相伴一生的叶老这样说——诗词会影响你做人的思想态度,深浅厚薄,真正懂诗词的人、了解诗中品格的人,自然有他们的一分修养、品质和操守。如果你真的学会了诗词,就有这样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