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一 通略二十四自然节气 一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二十四节气诗词赏析:
“阳气初升力尚微,雪花来促故阴归”出自北宋韩琦的《壬子冬至喜雪》。
阳气初升力尚微,雪花来促故阴归。
润滋柔荔乘时出,暖逐轻灰应律飞。
彤笔喜丰书瑞谍,土圭收影侍灵晖。
践长班集应同贺,剑佩光寒拱殿闱。
这首诗描绘了冬至时节喜迎瑞雪的景象,充满了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与赞美。蕴含了对生命、和谐、希望以及国家繁荣的深刻寓意。冬至前后太阳初升,雪花滋润着荔枝树,温暖的阳光随着轻灰的飘落而显现,人们用红色的笔墨记录下这瑞雪吉祥的景象,土圭(古代测量日影的仪器)在阳光下收起影子,人们身着整齐的礼服,佩戴着剑佩,恭敬地站在宫殿门前,共同迎接这一喜庆时刻。
节气中的传统文化
冬至,在古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
节气三候
冬至节气三候:一候,蚯蚓结;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传说蚯蚓是阴曲阳生的生物,冬至前五日,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二候,麋角解;鹿属阳,山兽,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三候,水泉动;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节气习俗
冬至虽然不是法定节日,但人们还是会选择在这一天过一个有滋有味的冬至日。北方许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会有吃饺子的习俗。我国北方地区在这天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在江南,冬至的传统习俗是吃汤圆。“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传统荟萃 匠心传承”
铝编艺术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柳编、竹编等演变而来的传统编织技艺。一根根小小的铝丝,经过缠绕、走线、组装、造型等工序,在匠人的指尖下跳跃,逐渐交织成一件件漂亮的艺术品。工艺品厚重质朴、刚柔并重,令人赏心悦目,古铜怀旧,栩栩如生。
这期活动,我们将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编织的过程,锻炼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一起来用铝编的手工艺术来体验最近“火出圈”的凤冠制作,活动中我们根据大家动手理解的效果,会调整作品的难易程度。
冬至之后,真正进入了数九寒天,报名参加本期冬至节气活动的大小朋友,我们会同时赠送“数九消寒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冬至已至,我们一起打卡,期盼春归有期。
(1)了解冬至传统文化,学习手编工艺;
(2)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完成自己的凤冠小作品。
老师介绍
海淀区金镶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工美玉石委员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级首饰设计师,北京非遗传承协会会员女红研习中心海淀区负责人。自小随父学习金镶玉制作技艺,艺博珠宝玉器商行负责人,与潘秉衡玉雕艺术研究会筹备组长期合作推广金镶玉传统技艺,并多次参与国际、国内交流活动。目前在商行内设女红研习中心,致力于非遗类传承活动及教学。
活动信息
活动时间:12月21日 下午14:00-16:00
活动地点:中华世纪坛篆刻体验中心
活动人数:十五组家庭(一大一小),报满为止
适用人群:亲朋好友、亲子家庭、传统文化爱好者
活动费用:198元/组(会员价170元/组)
长按扫码预约
责编:灰仔
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