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四川日报》第07版“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专栏,刊发了《成都工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美好前程》报道。现全文转载如下↓↓↓
四川日报报道截图
成都工业学院:
高质量发展助力学生美好前程
↓↓↓↓
近年来,成都工业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在建设四川工业的行业大学、全面建设“全国一流、四川引领”应用型高校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构建“就业思政”体系
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程迪 荀月凤 胡翔
今年的秋季双选会上,“以平实之心、择未来之路,以奋进之姿、绘未来蓝图”是成都工业学院的主标语。近年来,该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和“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为核心,以赋能学生就业能力和素养为目标,推动思政工作与就业工作深度融合,将就业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推动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把手”带头抓就业
确保就业工作全校“一盘棋”
成都工业学院深入强化落实“一把手”工程,书记、校长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持续推进“校领导—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班级”4级联动工作机制,确保就业工作全校“一盘棋”。学校党委书记牵头推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构建就业“大思政”工作体系,将就业指导融入思政教育课堂、融入辅导员日常工作、融入专业教育及实习实践各个教学环节,体现在学生发展全过程和专业学习全方位,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学院院长、专业负责人深入讲专业,专业教师、辅导员处处讲就业,职能部门常态化指导服务的工作格局,确保就业课程精准有效实用。
深挖红色校园文化
厚植“工业报国”精神
成都工业学院作为一所老牌工科院校,拥有浓厚的扎根工业行业的红色基因和应用型基因。学校根植工业产业,深挖工业文化和红色校园文化。学校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每个专业都要开展金工实习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知工业魅力;开设工业文化选修课,大力弘扬“工业报国”精神,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长期聘请校友、行业企业家作为就业导师,为学生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帮助学生掌握市场动态,激励他们将个人理想信念同国家发展相结合,提升专业兴趣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服务行业需求
强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近年来,成都工业学院主动融入四川省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发展新格局,聚焦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部署,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点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升级改造机械电子等20个传统专业,新办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产业发展急需专业,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培养社会所需、行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赋予学校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办学理念更深刻的内涵。为适应工业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学校构建了“产教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现培养规格对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让学生就业时能“立即用得上、永远跟得上”。
聚焦供需匹配
校地企行深度合作带动就业
学校校院两级班子带头访企拓岗,推动校企合作和学生就业融合走深走实。一方面深挖潜能,加强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校友企业深度合作,构建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校领导带队赴长三角、珠三角、新疆等地走访调研,扩大就业渠道。同时,聚焦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学校在四川多地建立示范点,实习、拓岗、就业一体化推进,引导学生主动服务家乡建设。学校还推行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要求他们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不少于一周的工程实践,真正了解企业,让就业思政工作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今年暑假,学校实施“企业感知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3支学生就业专项社会实践队到四川成都、眉山以及浙江台州等地龙头企业走访交流,让学生对就业形势以及企业人才技能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顺利就业做好相应准备。
数智赋能教育教学治理
“成工智学”形成示范效应
□刘俊伯 江明芳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正在重塑教育教学治理体系,高校作为面向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高地,如何借助数字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治理是亟需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2020年9月,成都工业学院启用宜宾校区,形成“一校两区”办学格局,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达2.1万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设有14个二级院系、44个本科专业。同年,学校明确提出打造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成工”。
为深化全校智慧教育改革、畅通跨校区教学治理,建设“数字成工”,改善跨校区教、学、管、研等场景中存在的教学资源分散、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等问题,学校已累计投入800余万元建设“成工智学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以下简称“成工智学”平台),取得良好成效。
革新智慧教育理念,探索智慧教育路径。自2020年起,学校贯彻智慧教育理念,不断探索“337”“成工智学”平台实践路径,即锚定“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智慧评估”3个目标,立足“构建智慧校园环境、优化数字教学资源、数智赋能教学模式和治理体系”3个维度,赋能“教、学、备、管、考、评、研”7大教学和治理场景,构筑应用型人才培养数智化新模式。
打造智慧校园环境,积淀数字教学资源。目前,“成工智学”平台已搭建起同步课堂网,联通147间智慧教室实时无感开课,课堂授课实录全自动上传平台云端,现已建设1万余门校本课程、引入600余门校外课程,已建成16门一流本科课程,推进建设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知识图谱和近40门AI课程,规划建设数字教材。已累积开展8400余堂翻转课堂等新形态课堂、64万人次教学活动;已服务118万余名校内外学生,吸引581校次选课,其中,东部地区占18%、中部地区占15%、西部地区占67%,课程校外影响力显著。
开发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智慧教学方法。“成工智学”平台已开发AI出题、AI助教、AI助管、AI课代表等20余种校本AI应用工具,服务教与学全环节,持续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治理智能化、一体化、数据化和开放化。AI校本应用工具还辅助教师创造出既生动又引人入胜的学习场景,参与课堂互动和课下异步互动学生累计达140万人次,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体验。同时,该平台实现了教学理论具象化、教学设计标准化、教学行为数据化、教师评价精准化,以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改革智慧评价模式,生成全场景智慧画像。“成工智学”平台教师课堂授课视频将由人工智能自动录制、剪辑、分析,上传平台云端。基于此,学校已建成线上线下联动的一体化巡课督导评教系统,构建起集“督查巡课、课程画像、快速反馈、反思改进”于一体的督导数据平台,实现“教、学、备、管、考、评、研”7大教学和治理场景数据自动分析与质量管理闭环。借助AI自动分析生成课程、教师、班级、学生、督导等智慧画像,整体提升了课堂督查效率,并利用可视化大数据看板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目前,成都工业学院“成工智学”平台建设已形成示范效应,吸引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等高校到校参访,研讨交流建设思路及应用方案。在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开幕式上,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公布《2024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名单》,全国大中小学领域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共540项,成都工业学院组织申报的“成工智学”平台建设案例成功入选。
-END-
来源:成都工业学院
责编:汪靖淇
审核:白杨
服务青年,团结工院
创成工新百年辉煌
微博:成工青年
微信:cdtutw
QQ校园空间:成工青年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