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农业大省如何高效用水?山东这样“精打细算”→

政务   2024-12-02 21:50   山东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副省长陈平等介绍山东全面深化水利改革、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近几年,山东水利进入了大建设、大投入的快速发展时期。请介绍一下山东是如何坚持“两手发力”,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的?



王鲁刚:近年来,财政部门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集聚财政资源、创新财政政策,持续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不断推动政府投入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为新阶段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强化保障,全力支持现代水网建设。省财政坚持把水利建设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领域,科学谋划水利投资支持重点,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等资金渠道,抓住政策窗口期,推动水利重大项目加快实施。近年来,已支持推动全省水利投资由2016年的31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550亿元、2023年的682亿元,2024年全省水利投资将达到700亿元以上,为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是创新机制,探索水利建管新模式。深入推进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撬动更多市场力量兴办水利。如,出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保险试点补助政策,对纳入试点范围的项目给予总保费最高60%的补助,有效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运维和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又如,探索开展重点水利工程贷款贴息试点,对符合条件的水利项目贷款,省财政按照不超过贷款额的1%给予贴息补助,建立多轮驱动的投入保障机制,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三是优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资金使用监管问效和激励约束,实施事前政策评估、事中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进一步强化绩效约束,推动财政资源高效配置,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紧要处。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

山东河湖众多、水系发达,蕴含了很多生态功能价值,请介绍在推动河湖生态价值转化、发展绿色经济方面的进展成效?



黄红光:山东地跨黄、淮、海三大流域,拥有河流9711条、湖库5558个,河湖资源丰富,具有依托河湖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优势。近年来,省水利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四水统筹”总体目标,积极探索河湖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创新开展效益河湖建设,努力把河湖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坚持改革思维,加强效益河湖建设顶层设计。先后印发《山东省推进河湖价值转化打造效益河湖样板工作方案》《山东省效益河湖评价办法》,并在全国率先建立效益河湖评价体系,设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大类32项评价指标,为全国推动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有益借鉴。2023年率先启动65个效益河湖建设试点,累计打造主题公园226个,建设亲水平台484个,带动项目落地510个,惠及周边群众630多万人。2024年聚力打造25个效益河湖样板,小清河生态廊道建设正式启动,努力构建“一轴、两廊、三区、四带、五湖、六园、七节点”的总体布局,带动流域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运用改革方法,激发效益河湖建设内生动力。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推动建立多渠道资金落实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活水”参与河湖生态资源开发。自2023年以来连续两年高规格举办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32个、总投资565亿元。枣庄市建成全省首家生态交易平台—中国北方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和鲁南生态银行,将河湖资源生态价值转化纳入经营范围,通过整合包装岩马水库生态资源,争取到位融资22.5亿元。威海市整合杜营河畔山、水、文等各类资源,吸引民间投资7000多万元,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产品种植业、生态养殖产业等。

三、强化改革举措,提升效益河湖建设工作质效。各地依托良好的河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优质服务业、绿色产业,探索出多种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模式。比如,济宁兖州区沿泗河建设大禹文化园、金口坝等特色景点,为中小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提供了新场所。临沂市蒙阴县依托石马庄河引进企业投资12.5亿元,建设“山水蒙阴·萌乐世界”等农商文旅项目20个,年带动村集体增收200多万元。临沂市沂南县打造“河湖+文旅”发展模式,形成“竹林、泉水、古村落”发展格局,铜井河竹泉水利风景区年旅游收入过亿元。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灌区是粮食生产的主阵地,也是农业节水的主力军。能否介绍一下山东在推动灌区改造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什么具体做法?



刘文林: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农业用水占到全省用水总量的近六成,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去年以来,省水利厅以19处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坚持有利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灌区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总体不增加农民种粮负担的原则,统筹推进工程建设、机制创新和管理改革,促进了粮食稳产增产和农业节水增效。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9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7个百分点,居沿黄9省区第1位。

一是建立高效灌排体系。以476处大中型灌区为重点,加快构建“引蓄提结合,输配用高效”的现代化灌排体系。2024年,省水利厅抓住增发国债政策机遇,投资74.3亿元,在粮食主产区改造提升57处大中型灌区,恢复新增灌溉面积530万亩,新增节水能力1.3亿立方米,有力保障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

二是完善监测计量机制。全面落实“以水定产、以水定地”,实行自上而下的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大中型灌区累计配套完善计量设施1.4万多套,各灌区计量单元普遍从原来的县级延伸到乡镇、村和农民用水组织,乡镇以下依靠水表、便携式流量计以及以电折水等方式,全面推动农业用水按方计量,为推动农业节水提供了支撑。

三是健全水价形成机制。省级制定了《山东省农业供水价格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指导各地积极推进灌区成本核算、成本监审和定价工作,推动骨干工程和末级渠系工程完成终端用水价格核定。健全完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既充分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又总体不增加农民负担,实现了工程良性运行、农业节水增效、保障粮食安全“三统一”。

四是强化数字赋能管理。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建设灌区运行管理系统,打造全省灌区“一张图”。遴选6处灌区开展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建成完备的信息设施体系和业务应用平台,灌区供需水预报、闸群自动控制等模型有效推广应用,供用水调度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管理,配水效率提升10%以上。

五是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坚持“两手发力”、多轮驱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试点建设和运营管理,更好满足现代化灌区建设运维资金需求。19处试点引进社会资本2.37亿元,通过水权交易等方式,建立补贴奖励资金长效落实机制,推动建管一体化取得新突破,亩均节水40立方米以上。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声明:
1.凡本公众号所发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以其他形式发表,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2.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转载中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可及时向我们提出书面权利通知,经证实后将会尽快移除相关内容。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山东水利微信公众平台

山东水利
这里是山东省水利厅。我们将及时发布水务信息,收集涉水社情民意,创新公共服务,真诚服务大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