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热爱当代戏剧的观众来说,波兰“山羊之歌”剧团的名字一定不陌生。早在2015年,灵感源自契诃夫短篇小说的《樱桃园的肖像》成为乌镇戏剧节上最受瞩目的焦点,至今这部剧仍被认为是乌镇戏剧节历史上最佳剧目之一;2017年,他们就带着一部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李尔之歌》来到上海音乐厅,引发热烈反响,现场观众纷纷叫好。
2018年,《评论哈姆雷特》横空出世,同年赢得了格但斯克莎士比亚节第25届金约里克奖“最佳音乐改编和歌唱技巧”荣誉。今年,“山羊之歌”剧团携《评论哈姆雷特》来沪,于11月8-9日在上海音乐厅演出,必将成为今年戏剧爱好者们热议的话题。
“山羊之歌”这个别致的名字其实是“悲剧”一词在古希腊语里的两个词根:“山羊”tragos与“歌”oide。语言学家认为,古希腊人会以一只山羊为赌注举行歌唱比赛,而这种演出形式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了如今人们熟知的古希腊悲剧。
有趣的是,这三部剧全部出自波兰鬼才导演格热戈日·布拉尔之手。这位现年63岁的导演出生于格但斯克,曾学习波兰语、心理学和戏剧学,此后就长期从事戏剧工作,不仅以演员身份在波兰活跃,还以表演技巧老师的身份在世界各地教课,积累了大量表演经验,这些都成为他在1996年创办“山羊之歌”剧团的基础。
格热戈日·布拉尔将剧团命名为“山羊之歌”剧团,是期待它可以建立在欧洲传统戏剧文化基础之上,同时将音乐作为戏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布拉尔的创作风格十分大胆前卫,每一部作品都可以说是在探索与突破全新的戏剧表现形式,并且总是成功地将肢体语言、音乐和台词结合起来,这成为他在戏剧舞台上最明显的标签。
当然,对于戏剧家来说,莎士比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布拉尔和他的剧团从《麦克白》开始探索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并且从那时起就开始大胆运用歌唱元素。这部成功的剧作充分证明了声音在戏剧中起到的独特作用,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乃至很多其他戏剧作品中,剧作者都希望用声音来演绎的文字可以起到烘托与唤醒情感的作用。作为一名以演员身份成名的导演,布拉尔尤其注重与演员的合作过程,尝试引导演员们在每一次舞台演出时都能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与演员的对话,激发他们身上爆发出像梅耶荷德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同样的能量”
在《评论哈姆雷特》这部剧中,观众无疑能够从演员身上感受到这样的表现力。
作为一部音乐与戏剧几乎占据同等分量的舞台剧,《评论哈姆雷特》中的歌唱部分相当精彩,即使把它单纯当作一场阿卡贝拉合唱音乐会也不为过。音乐作者的和声与旋律写作手法相当大胆,这就使得当代音乐与当代戏剧的元素得以在这部剧中同频共振。这些歌曲建立在复调的基础之上,演员不仅借助自己演唱的声部来表达各自的情感,更与其他演员的声音产生对位关系。当然,这对于只能借助字幕才能欣赏领会这部剧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会产生一些困难,但此时无疑是值得集中注意力的,因为音乐才是导演在这部剧中叙事的主要工具。
《评论哈姆雷特》使用当代戏剧里常见的解构主义手法,舞台上的演员们以阿卡贝拉的方式演唱。场景设定在原作中的老王遇害前的两个月,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莎翁原作里的所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甚至原创人物都轮番登场,在观众面前呈现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些剧中原本的“工具人”都一下子丰满了起来。
即使是对于那些已经可以把原作倒背如流的观众,一样可以在观看这部剧时有全新的体会;而对于那些并不熟悉莎翁原作的观众,亦可将其当做是一部独立的人物群像来欣赏。布拉尔设计的唱词尤其精妙,如哈姆雷特用“我必须重返虚无,以继续存在”来作为“存在或者不存在”的世纪问题就极具想象力,而舞台上的演员们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极富感染力的演唱,让这些发人深省的歌词拥有了更多直击人心的力量。
导演之所以对《哈姆雷特》原作进行这样的解构,本质上是希望提供一个从现当代重新审视原作的视角:那些剧中角色们的内心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样的欲望?这些问题,莎翁的文本中没有给出答案,甚至《评论哈姆雷特》里也并未言之凿凿,而是给观众留下了非常充裕的想象空间。
*文中剧照和视频出自过往演出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参演剧目
波兰“山羊之歌”剧团
音乐戏剧《评论哈姆雷特》
Song of the Goat Theatre
present Music theatre
“Hamlet-A Commentary”
*英文演出,中文字幕
日期:
2024年11月8日-9日
周五、周六 19:30
地点:
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 大厅
时长:
约65分钟(无中场休息)
票价:
¥80/¥180/¥280
/¥380/¥480/¥580
*演员以现场演出为准
*本场音乐会谢绝1.2米以下儿童入场,
已购门票概不退换。
“山羊之歌”剧团
Song of the Goat Theatre
格热戈日·布拉尔
Grzegorz Bral
导演
阿丽夏·布拉尔
Alicja Bral
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