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公安交警:非遗蕴新意 秦腔话交通

政务   2024-12-19 17:13   甘肃  

高亢激昂的唱腔

淳朴生动的语言

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表演

交安常识与非遗秦腔

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

来一起看看吧~


秦腔

秦腔,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12月17日,会宁公安交警联合会师高速公路大队携手安万秦腔剧团,将交通安全知识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完美融合,创作了“秦腔话交通”系列活动,通过传统戏曲艺术展现出的文化力量,赋予交通安全宣传更多趣味性和观赏性,凝聚传达更广泛的交通安全常识。


  “平安文明把路让,人人有责不违章,交通规则记心上……”《秦腔话交通》作为第一个节目登台开唱,宣传民辅警与专业戏曲人员同台,演员们身着戏袍,唱腔慷慨激昂,语言淳朴生动,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惟妙惟肖的表演深深吸引了台下的群众。

     舞台上,秦腔演员们用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细腻入微的表演,为当地群众呈上了一场韵味十足的文化大餐。台下,民辅警借演出之机全力推进安全知识的普及。





  “看完戏回家注意安全,骑电动车把头盔记着戴上啊,三轮车一定记着不能载人啊······”工作人员穿梭于观众席间,发放各类安全宣传资料,向广大群众讲解酒后驾驶、三轮车违法载人、不戴安全头盔、不系安全带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并结合典型事故案例,以案释法,提醒大家要增强自身防范能力,做到文明守法、平安回家。
  今后,会宁公安交警将继续把传统文化与交通安全宣传相结合,面向农村群众演出,以突破传统的宣教形式,使农村群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抵制交通陋习,唱响农村交通安全主旋律。




 
发布:会宁县公安局政工监督室


会宁公安
发布权威会宁公安信息,建立警民互动交流平台,征集危害社会治安信息,搭建快捷服务群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