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飞翔
文 | 孙利波
“折翼的雄鹰,从不舍蓝天的召唤。纵使踯躅大地,也保持飞翔的姿势。痛苦过,挣扎过,涅槃过,重生过。希望必会抚平伤痛,翅膀只能属于天空,搏击终将回归苍穹。凌云之志,志比鲲鹏。”这是西部战区陆军第三届练兵备战“十大先锋”颁奖典礼上,授予一位陆航飞行员的颁奖词。
这位飞行员叫赵钦秋。初见时,他正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体检。这个上唇微翘、脸上不时漾起笑意的陆航飞行员,看上去与其他人并无不同。可听他平静地讲完自己的经历后,我深受震撼。
我不禁感慨:生命,究竟需要拥有怎样的韧性,才能在绝境中觅得那一线希望?一个人,又该怀抱怎样的信念,才能在生命低谷中奋起,继续追寻不灭的梦想?感慨之余,心绪难平,我便迫不及待想写出赵钦秋的故事。
挫折:
在孤独且漫长的等待中,赵钦秋对未来充满了迷茫:难道就这样任由命运紧紧束缚自己?难道就这样轻易向挫折低头?
就读军校时第一个放单飞,任职不久便获得机长资质,参加过阅兵和多项重大演习……赵钦秋曾经无数次驾驶战机翱翔云天,在雪域高原、北疆戈壁留下过奋飞的航迹。2018年5月,这位战友眼中的“天之骄子”,却因受重伤多次手术,不得不戴着治疗设备长时间躺在病床上。
2018年9月,赵钦秋终于出院,在战友和家人的陪伴下返回成都家中。如果说手术治疗是一场战胜死神的攻坚战,那术后康复则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那时的赵钦秋,身上戴着医用护具,每天要服用各种药品,常常被疼痛折磨得大汗淋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由于缺乏运动,他的体重也从手术后的110斤飙升到150斤。
身体的创伤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合,心理上的创伤却难以迅速恢复。曾是“天之骄子”的飞行员,如今却成了家人的负累。那段时间,赵钦秋的心情异常沉重,仿佛陷入深渊之中。
赵钦秋的妻子孙莎和家人约定,不在丈夫面前提及任何有关飞行的字眼。一次,女儿唱起在幼儿园里学的歌,歌里唱到了飞机,孙莎下意识地喝止,结果吓哭了孩子。然而,家人越是在言行上有禁忌,赵钦秋的心理就变得越敏感。他开始刻意回避亲人的关爱,躲避战友的探望,有时稍不如意就会无端发火,好几次把妻子气得大哭。每次情绪平复后,看着爱人忙碌的身影,看着女儿可爱的脸庞,他又会深感自责懊恼。
更令赵钦秋感到无助的是,自己日思夜想的蓝天梦,也因这次受伤而变得遥不可及。他凝视着身上手术留下的道道伤疤,再看着镜子里那张因憔悴而陌生的脸,时而陷入长久的沉默,时而自言自语:“不能成为废物,不能成为废物……”在孤独且漫长的等待中,赵钦秋对未来充满了迷茫:难道就这样任由命运紧紧束缚自己?难道就这样轻易向挫折低头?他深陷痛苦,努力挣扎,似乎在做着认真却又倔强的抗争。
抉择:
外界的阻力终究败给了他坚毅的内心,暂时的阴霾也未能掩盖他心中的梦想。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赵钦秋带着一身伤痕,坚定地眺望着暌别已久的蓝天。
家人的陪伴、战友的关心给了赵钦秋无尽的温暖,也给了他巨大的动力。把他从重伤中抢救回来的刘宏斌医生,时常给他打电话、发信息,给了他莫大的心理抚慰和精神鼓励。
在家待了一个月后,赵钦秋终于鼓起勇气,坐着轮椅第一次出了家门。很快,小区居民们就知道这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军人。随着与外界接触增多,赵钦秋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渐渐有了好转。
2018年冬天,为了找个温暖的环境帮赵钦秋养伤,一家人决定到孙莎的老家佛山过冬。从成都到佛山距离不近,是坐飞机还是坐火车?那时的赵钦秋仍是一到高处就两腿发软、心口发慌。纠结许久后,赵钦秋提出乘坐飞机,他内心的潜台词是:从这次旅行开始,就要克服恐高、惧高的应激反应,必须走出战胜自我的第一步。
一家人在佛山的住所靠近一个空军机场,赵钦秋的多位军校同学在那里工作。亲友和同学们一有空就来看他,带着手拄拐杖的他去看美景、尝美食,却都非常默契地绝口不提与飞行有关的事情。起初,赵钦秋对飞机的轰鸣声很排斥,可时间一久,他心中的那个念头就浮了出来。在拄着拐杖下楼散步时,他会有意无意地朝机场方向多走几步,有时会望着天空中掠过的飞机发呆。后来,他常常艰难地走到离机场很近的路边,眼睛出神地追随着一架又一架飞机的起落。每一次凝望,都让他内心的念头更加坚定:“我要复飞!”
重生:
那一刻,赵钦秋如释重负,所有的压力伴随着眼泪倾泻而出。这张特许合格证,仿佛是由汗水和勇气铸就的一座彩虹桥,将他的梦想和广阔的蓝天连接起来。
既选了荆棘之路,便只顾风雨兼程。
那时,赵钦秋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体能关。他积极与刘宏斌医生沟通,认真了解康复方法,并购买了所需的器材。在腿伤未愈之前,他专注于锻炼腰腹和上肢的力量。腿伤好转后,他立刻在家附近的健身房办了卡,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进行训练。针对右腿肌肉萎缩严重的问题,他绑上沙袋进行锻炼,从最初的1公斤逐渐增加到2公斤、3公斤。为了提升右腿的站立平衡能力,他从单腿站立开始练习,不断挑战更高的训练强度。在锻炼背部肌肉时,他能够清晰感受到脊柱内固定物带来的疼痛,但他并未退缩,而是逐步尝试加大训练难度,最终单杠训练也达到合格水平。为了恢复耐力,他每天清晨坚持慢跑,距离从最初的500米逐渐增加到1公里、3公里、5公里,速度也从每公里10分钟提升至8分钟、6分钟、5分钟……
几个月后,赵钦秋成功减重30斤,各项体能的自测成绩都达到合格水平。
赵钦秋知道,重返蓝天还必须得到飞行医学的权威鉴定。2019年12月,他来到位于北京的空军飞行医学鉴定中心。当他满怀期待地把医疗记录递给医生后,医生却说,你这个不用看,肯定够停飞标准了,直接回去办手续吧。
原来,医生以为赵钦秋是为了停飞或病退才来进行飞行医学鉴定的。在医生看来,停飞、病退都是赵钦秋理应作出的选择。当赵钦秋说出复飞的想法后,医生睁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望着他。赵钦秋很肯定地告诉医生:“我就是为了复飞才来做鉴定的。”
鉴定中心的徐先荣教授是国内权威的飞行医学鉴定专家。考虑到赵钦秋有强烈的飞行愿望且术后恢复良好,徐教授为他制订了严密的体检方案。此外,徐教授还组织心理专家对赵钦秋进行心理测评。最后,鉴定委员会为赵钦秋开出“特许通过”的合格证书。徐教授说,“特许通过”一般是针对患有疾病的飞行员,很少开给受过严重伤病的飞行员。
那一刻,赵钦秋如释重负,所有的压力伴随着眼泪倾泻而出。这张特许合格证,仿佛是由汗水和勇气铸就的一座彩虹桥,将他的梦想和广阔的蓝天连接起来。
奋飞:
历经风雨洗礼的他,如今在广袤的高原上驾驭新机型自由翱翔……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与热切期待,他决心飞越万里关山,去追寻那远方的无限风光。
当天空清风徐来,当军号声声入怀,那只抚平伤痛的雄鹰,再度振翅,奔赴心中炽热的爱。
时隔近两年后,赵钦秋回到部队。他像一个刚入伍的新兵,对一切都充满新奇的向往。他渴望早日复飞,但强烈的愿望一次次被劝阻。为了帮他重新融入军营,旅领导经常和他谈心交流。一位旅领导对赵钦秋说:“凡事不可急于求成,那么大的挫折你都经历了,不妨再沉淀沉淀自己,等你真正重返蓝天时,必定会是个更加成熟的飞行员。”
赵钦秋仍在等待,但与之前在医院或家中的等待不同,他现在与战鹰近在咫尺,却无法驾驭它。对于一个年轻且充满激情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对意志力的巨大考验。既然暂时无法飞行,他便决定专心锻炼体能。飞行训练结束后,赵钦秋还常常主动参与直升机的维护保养工作。对他来说,每一次与战鹰的亲密接触都显得分外珍贵。
赵钦秋的表现,战友们都看在眼里,他的坚守与执着终于得到了回应。考虑到赵钦秋身体情况,旅里研究决定,将他由攻击直升机营调整到运输直升机营,这也意味着他将要面临停飞改装。
赵钦秋若选择改装运输直升机,那么他之前在武装直升机领域的丰富履历将全部清零。在受伤前,他已成功获得了武装直升机的机长资质,成为同批战友中的佼佼者。尽管运输直升机是他刚从陆军航空兵学院毕业时就曾飞过的机型,但此刻,他必须依照训练规范,再次从零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已是中校军衔的赵钦秋和刚毕业不久的少尉们一起学习理论、研究技术、练习协调性,该练的课目一个不落,该做的环节一个不少,该达到的标准一点不差。每次体能训练,他都是练得最认真、最扎实的那一个。当赵钦秋做足一切准备后,终于迎来重返蓝天的神圣时刻。
2020年12月9日,虽然是一个普通的训练日,但对赵钦秋来说意义非凡。在曾担任过赵钦秋飞行教员的特级飞行员肖永斌陪伴下,赵钦秋坐进直升机驾驶舱,顺利起飞、逐渐增速,在天空飞行半个小时后,平稳降落在停机坪上。
落地的那一瞬,肖永斌向他竖起了大拇指:“钦秋,完美的飞行!”走出驾驶舱,战友们都跑了过来:“钦秋,欢迎回来。”感动如潮水般涌上赵钦秋心头,他忍不住流出滚烫的泪水。
命运曾让勇士遍体鳞伤,但伤口中却长出了奋飞的翅膀。复飞成功后,旅里针对赵钦秋的实际情况,为他合理制订了飞行计划。计划从最初的飞行半小时逐渐增加到3个小时,旨在逐步提升他的飞行耐力。赵钦秋也时刻以一名新飞行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努力钻研,顺利完成了运输机型的改装训练。从那之后,无论是在四川泸定抗震救灾的队伍中,还是在雪域高原的陌生空域,抑或是实兵演习的空中分队里,都频频出现了赵钦秋的身影……
更大的惊喜正等待着赵钦秋。去年国产新型运输直升机列装后,他被选为全旅首批改装新机型的飞行员。
在奔赴高原训练新机型的日子里,赵钦秋始终怀揣着攻坚克难的坚定决心。历经风雨洗礼的他,如今在广袤的高原上驾驭新机型自由翱翔。那份从内而生发的自信和从容,仿佛将种种挑战都化作了脚下的云絮。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与热切期待,他决心飞越万里关山,去追寻那远方的无限风光。
来源:解放军报
微信值班:刘璟然、梁凯歌、韩景怡
审核:孙伟帅、赵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