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人生的三大修行: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文化   2024-11-11 00:02   福建  
“人这一辈子,不管活成什么样,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一切喜怒哀乐都是自己造成的。”这句话,如同晨钟暮鼓,敲打着每个人的心灵。
生活,是一场没有彩排的苦旅,我们都在一边感受,一边修行,慢慢磨练自己,完善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生的三大修行——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修行指南。

1

修心:心有所畏

古代圣贤们强调内心的修炼,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修心。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告诫人们要有所敬畏,修炼内心。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压力,容易迷失自我。修心意味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
“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内心有所敬畏时,才能避免行为的失控。敬畏是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尊重和爱护,也是一种对自我的约束和警醒。

以敬畏之心对待生命,我们会更加珍惜每一刻的存在,不会轻易浪费时间和精力。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我们会更加尊重自然规律,不会随意破坏环境,从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以敬畏之心对待社会,我们会更加遵守社会规则,不会随意触犯法律,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敬畏也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力量。当我们内心有所敬畏时,我们就会时刻警醒自己,不做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从而保持自己的纯洁和高尚。

2

修言:言有所

古代圣贤们注重言行举止的修炼,认为“言行一致”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做到言行一致。

在现代社会,沟通与合作无处不在。修言意味着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做到言行一致。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的 facial expression research 表明,面部表情和语言表达的一致性对人际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言多必失,言少易安。”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谨慎小心,不要轻易开口。言语是心灵的窗户,也是人际交往的桥梁。一句话可以让人欢喜,也可以让人忧愁;一句话可以化解矛盾,也可以引发争端。因此,我们要学会在说话之前思考,考虑言辞是否恰当、是否伤害他人、是否符合场合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一种获取信息的途径。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3

修行:行有所止

古代圣贤们认为,行为是内心的体现,主张“以身作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注重物质追求,忽视了行为的修炼。修行意味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以身作则。美国心理学家BJ Fogg的行为模型表明,要改变一个行为,需要同时具备动机、能力和触发器。


“行有所止,知进退为君子。”这句话告诉我们,行动要有度,不要盲目冲动。行动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但如果行动过于鲁莽或者缺乏计划,往往会导致失败或者不良后果。因此,我们要学会在行动之前制定计划和目标,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的;同时还要学会在行动之中及时调整和改变策略以应对不同的情况和挑战。

此外,“行有所止”也意味着要懂得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道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理性和冷静的头脑,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失去长远的眼光;同时也要学会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及时停下来休息和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继续前进。

结论


人生的三大修行——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修行指南。它们帮助我们塑造健康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品德、实现人生目标并赢得他人尊重与信任。因此,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些修行原则并努力付诸实践,以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来源|海峡文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号原创的文章,版权归本号所有,若要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授权;凡本号转载的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本号对文章立场和观点保持中立,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有版权、来源标注等问题,请致函至haixia201909@163.com,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你若喜欢  请点

海峡文摘
博古通今晓天下,知书达理阅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