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SA心理圆桌会 · 03 ——我算是一个合格的 “女性主义者”吗?

文摘   2024-01-27 18:27   英国  

ROUNDTABLE

心理

圆桌会

圆桌会议是一种以讨论和交流为主要形式的平等会议,通常采用围坐在圆桌周围的方式进行。

一张圆桌

一群有趣的灵魂

一场思想的碰撞


我们迈进流淌的心泉

点燃灵感的火花

照亮未知的宇宙

永远探索智慧与真理


每期圆桌将围绕一个特定的心理学相关的学术性主题进行线下的圆桌探讨,一起阅读和讨论分享有关其主题的想法。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社会/认知/行为心理学/哲学/精神分析/社会理论/女性主义


在这里,你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这里,你可以收获崭新的观点

在这里,你可以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交锋

上期回顾:






第三期的主题:


我算是一个合格的

“女性主义者”吗?

女权主义(Feminism),又指女性主义,是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第一波女性主义浪潮(First-Wave Feminism)席卷了维多利亚时代(19世纪)。


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女性在婚姻、人格、财产、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受到严重压迫与忽视,因此诞生了最早的一批“女权主义者”


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女性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开始奋起反抗,终于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之后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此时的女权主义主张平等,强调女性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加入既定社会秩序和获得合法社会身份的权利。


在激烈抗争后,女性在选举权,教育权,和就业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但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gender norms)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20世纪末,在第一波女性主义浪潮的影响下,第二波女权主义(Second-Wave Feminism)在美国兴起。这一阶段强调女性内在固有的积极性,主张建立一种女性能够摆脱男性影响而生存的社团或群体。


这一阶段的女权主义者倡导消除两性差别,并希望通过改变女性根深于文化、历史、习俗中的“第二性”标签来达到性别平等的理念。像性别平等,生育权,堕胎,避孕,离婚,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逐渐因为她们的发声而受到重视。同时,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也在这一阶段正式成为人文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女权”,开始占据越来越大篇幅的社会重点


第三波女性主义(Third-Wave Feminism)发展浪潮诞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Rebecca Walker为首的第三波女性主义者提出了更宏观的平权概念,他们主张注重女性的个性和多样性,庆祝女性探索和表达女性气质的个人差异。


从年轻女性发行杂志和盗版唱片的朋克摇滚场景,到博客和电子杂志流行的互联网兴起,思想和风格的繁荣交流蓬勃发展。在这一阶段,性解放成为女权运动的主要核心,许多在这次浪潮中发声的女性们试图将自己的性别特点和性取向作为一种赋权和表达的手段。这也是在第一和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之后更为广泛的一次平权运动。有色人种女性、非二元女性、非异性恋女性和其他曾经被忽视的少数群体开始主动/被鼓励寻求社会正义,关注阶级和种族歧视的不利影响。


近十年以来,互联网和各类媒体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接收到这一信号并觉醒。她们勇于在社交媒体上大声喊出“反对身材羞辱”、“拒绝男性凝视”、“打击性别骚扰”、“Girls help girls”等女性主义口号,标志着女权主义大军迎来一批千禧年代的新鲜血液。


从2012年开始,第四波女权主义浪潮兴起,并伴随着“me too”运动的传播席卷全球。各行各业的女性们开始针对性别暴力和刻板印象做出抗争,利用网络媒体打击性骚扰和性侵犯,关注更多社会上隐性的性别歧视和性别规范


各流派的女权主义者们在为争取女性权利发声和改变社会传统观念的同时,也在不断反省和进步,为推进第四波女权主义发展和更多女性觉醒做出不懈努力。





可能的话题

POSSIBLE TOPICS

TOPICS

///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Feminism. 被翻译成女权主义,但同时也可以被翻译为女性主义。相比于女权-权利的议题。女性主义更多包括了文化议题


回顾人文历史中的艺术,影视,文学作品,创作者会把人物分成不同的原型。我们发现男性角色的原型非常丰富。但是女性形象的分类确不外乎只有三四种。


弱女子(Damsel in Distress)或纯真女孩(Innocent Maiden),经常以温柔,无暇等待被拯救的姿态出现。


诱惑者( Femme Fatale)或女巫(The witch),以诱惑,迷人的外表出现,利用自己的吸引力来操控男性。


母亲角色(Mother figure),是慈爱,奉献,照顾他人的角色,是传统母性的象征。


这些女性角色,都是男性中心主义结构下的客体。这些角色的塑造是否缺少了行动和变化的复杂主体性,女性作为一个符号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喻?




面对愚昧、未开化的群体 女性主义应该如何

向下兼容


中国有很多叫招娣,盼娣,诸如此类名字的女性,这些名字大多来自于受父权根深蒂固的影响的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独生子女政策使女生受到比之前略多的重视,但也策导致一些家庭做出更为极端的做法。


面对未开化的群体,一些已有女权意识的人们会瞧不起还未开化一味遵循父权思想的女性,这样的女性在长期的影响下并未产生过反抗父权的想法。


我们该如何看待女权主义女性对于未开化女性的歧视和帮助的矛盾?我们又该如何向下兼容使等多女性拥有女权意识而非延续和拥护父权思想?




我认为的美是否也受到了男凝影响?


美是被男凝世界塑造的,还是真正源于女性自己,很难定夺。Lisa疯马秀事件被传的沸沸扬扬,她参加疯马秀是因为自己的free well还是去迎合父权逻辑不得而知。明星对于疯马秀的认同,究竟是女性的进步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洗脑


穿着暴露,用白幼瘦,滤镜跳擦边舞是女性选择的自由,但受益的更多却是喜欢看此类视频的男性。我们的审美究竟是自己的喜欢还是内化了“别人的喜欢”呢?


我们对化妆,do脸的执念,到底是真的仅仅在“悦己”,还是仍旧脱不开"悦人”的惯性?




Other Topics







激进女权vs保守女权,我们应该选择哪一边?


我要舍弃什么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女权主义者?


我是女性主义者和我想要结婚生子有冲突吗?

我一定要厌男才算是真正践行女性主义吗?

我喜欢看耽美小说,我应该为此被开除“女权”籍吗?


为什么《芭比》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同时又是失败的女权叙事?


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之间的关联?


女性主义追求的平等到底是一种什么平等?







活动&报名

ACTIVITY

举办日期:2月2日(周五)

举办时间:下午16:00—18:00

地点:UCL主校区内(暂定)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进行报名

报名于2月1日截止





在这里

让你的想法被听见

让你的灵魂被看见

文案|奈奈, Felcia, 不点儿

排版|Alicia, Felcia


CPSA UCL
中国心理学生协会UCL分部—— 分享心理学知识以及心理专业学生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