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友谊:友情有保质期吗?

文摘   教育   2024-01-15 23:14   英国  

Hi

欢迎关注

这里是「心学术」栏目:

我们每期都会用心理学

带大家了解一些有趣的现象


今天的话题是:



“阶段性友谊”


阅读全文大于需要8分钟


Keywords: Friendship, Personal development, Change, Psychological effects.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自始至终陪你走完,当这个人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告别。”

这是导演宫崎骏执导的电影《千与千寻》中的台词。这部电影讲述了少女千寻在与父母搬家途中误入另外一个世界,在这段奇幻的经历中获得成长的故事。这部电影讨论了许多话题,包括亲情,友情,自我探索,成长等等。在文章开头引用的这段台词中,集中归纳了电影中关于友谊的讨论。


在电影中,千寻目睹了父母因为贪吃变成了猪。正当她惊慌失措时,是一位少年(白龙)帮助了她并协助她成功解救了父母。不过千寻终究不是这个世界的人,白龙也仍需时间回到现实世界。在电影末尾,白龙在神庙前和千寻告别。


“我们还能再见面吗?”

“嗯。一定的。”


现实的情况或许与电影不完全相似,但确有共通之处。在一段共享的记忆后,友谊是像离别时承诺一样持续还是就此中断了呢?



Part.1

阶段性友谊

阶段性友谊简单来说,就是友谊只存在于某一个阶段(比如初中,高中等)。当你或者对方进入新的阶段(比如进入不同大学),这段友谊会没有缘由得中断。这种友谊的阶段性与建立友谊之初的原因具有潜在的联系,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效应作为建立友谊原因的根本为阶段性友谊的形成提供了参考。除了从人际交往角度看待阶段性友谊,个人发展也是一个潜在形成阶段性友谊的方面。



Part.2

心理效应怎么影响友谊?

心理学中有许多心理效应直接或潜在影响人的行为举止。其中,有些心理效应是会作用于友谊的形成的。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1] 第一印象作为总印象的基调是影响较强,且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的,后续得到的信息往往是基于第一印象的延伸和加强。首因效应作用于因优先产生的反响。研究表明,当有不同信息提供时,人们更倾向或偏向于前面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后期提供的信息。


我们可能被第一印象影响,潜在原因可能首先是,我们第一次主观了解到一个人会习惯性依赖于通过观察外表、声音、举止等等形成直觉的潜意识判断。其次,之后一切的了解都基于在此之前对这个人的认知,而第一印象作为之后每一次接触的基础,从不同方面潜移默化得影响未来接触的走向。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指的是我们更有可能记住最近得到的信息。[1]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近因效应作用于短期记忆,也就是你在和他人交集中近期发生的来往所产生的记忆潜在影响了你对这段关系的看法。


在慢慢接触的过程中,会有越来越多新的信息产生,当原来的印象已经开始淡忘时,近因效应的作用会被放大,从而产生新近的印象。这也可以作为建立一段关系的原因。


多看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是一种心理现象,表示人们会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产生好感。[2] 为了研究重复接触一项事物是否会增加人们对此的喜爱的可能性,心理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心理学家查荣茨做了一项照片偏好实验。他向参与者展示了一组照片并测试参与者对每张照片的喜爱程度,每张照片反复出现的次数不一样。结论显示,参与者更倾向于喜爱出现次数较多的照片。[3] 


在此基础上,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对一个人的喜爱程度也会因熟悉程度产生变化。也就是说,人际关系也有可能建立于双方接触机会增多而提高的熟悉程度上。


人际关系构建不论是因为第一印象和后续接触让你有想要继续了解这个人的想法,或是因为客观因素(在同一环境下有更多接触机会)增加了你们对彼此的了解,还是这个人本身在真正接触前就有了足够有吸引力的方面。这些都可能直接或间接给这段关系提供了导向,甚至导致了友谊的走向。当然,除此之外阶段性友谊也可能是不同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Part.3

个人发展历程怎样影响阶段性友谊形成?

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层面的成长,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为个人发展历程。对友谊的看法和需求也可能伴随发展的过程而改变,从而导致阶段性友谊。


认知变化:由塞尔曼提出的儿童友谊发展理论总结归纳了一个人从小到大对友谊认知上变化的整体趋势。[4] 本理论分为五个阶段:

1) 3-7岁:对于友谊的概念尚未形成,初步归结于一起玩耍的伙伴。

2) 4-9岁:开始单项寻求帮助。这个时期倾向于要求朋友满足自己的愿望及要求。

3) 6-12岁:逐步有双向帮助的趋势,开始互相能有提供帮助,满足对方的需求。

4) 9-15岁:伴随年龄增长,这一阶段的同伴要有更亲密的联系和交流。

5) 12岁以后:青少年有独立友谊思考及拓展需求。产生因人而异的友谊认知。


在每一段年龄区间里,一个人对友谊认知水平逐渐提高,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成为导致友谊变化的原因。从知道对方会有不同的想法,到尊重对方的想法,再发展成为能考虑对方与自己认知不同的原因。同时,自我认知因习得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和后期整合,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





需求变化:心理学家布库斯基和霍查提出的层次友谊模型对友谊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架构,他们将友谊模式基本分为了三个层次。[5]

1) 确定友谊是双向情感。在两个个体接触并形成友谊期间,确定这段关系是否对双方来说都认可并具有积极关系和影响。

2) 划定友谊范围。检验友谊双方对相互的朋友认可程度与数量。

3) 高质量维持关系。注重于朋友间提供的社会支持,情绪价值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可能从这三个层次有不同程度的深入需求。比如说,小学的时候更倾向于注重第一层次也就是友谊对彼此来说都很愉快,而到达高中阶段在个人对自己探索更多的同时,在共同进步的同时可能附加需要友谊提供的精神层面的支持。



Part.4

总结

阶段性友谊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证明,有时候友谊的终止是不可避免且表面上没有明显缘由的。当开始回想剖析其中的细节时才可能发现这段友谊的过程及伴随的个人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意识到一段友情的渐行渐远是让人感到惋惜的,但每段关系中相处的记忆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和思考。


《千与千寻》中,电影的末尾没有给出友谊是延续还是停止的回答。这或许就是留下的思考。阶段性友谊并非长久友谊关系的对立面,只是属于不同的旅途。同时,有时候阶段性友谊并完全是坏事。这会让我们找到全新的自己,进而找到那些与我们能量更匹配的朋友。



References

References:

[1] Luchins, A. S. (1958). Definitiveness of impression and primacy-recency in communications.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8(2), 275-290.

[2] Bornstein, R. F., & Craver-Lemley, C. (2022). Mere exposure effect. Cognitive illusions, 241-258.

[3] Zajonc, R. B. (2001). Mere exposure: A gateway to the sublimina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6), 224-228.

[4] Selman, R. L. (1980). The growth of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analyses. Academy Press.

[5] Bukowski, W. M., & Hoza, B. (1989). Popularity and friendship: Issu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outcome.





微信公众号 | CPSA UCL

中国心理学生协会UCL分部

文案 | Cecilia

排版 | Cecilia

封面 | Cecilia

审核 | Grace


CPSA UCL
中国心理学生协会UCL分部—— 分享心理学知识以及心理专业学生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