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采空区作业最小安全距离详解

文摘   2024-11-08 07:02   北京  

引言

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空区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开采活动的进行,地下空间被逐渐掏空,形成所谓的“采空区”。这些采空区由于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开采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往往难以预测。一旦采空区发生失稳,可能引发地表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对矿山安全生产及周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确定临近采空区作业的最小安全距离,对于保障矿山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采空区概述及其稳定性分析

1.1 采空区的定义与形成

采空区,是指在地下采矿活动中,由于矿石被开采出来而在地下形成的空间。随着采矿工作面的不断推进,顶板悬露面积不断扩大,为了控制工作空间的安全,必须及时对采空区进行处理。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采空区的处理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导致其稳定性存在隐患。[2]

1.2 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采空区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开采方式、采空区形态与规模、地下水条件等。其中,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是影响采空区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会导致采空区在形成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位移、开裂、破碎等现象,进而影响其稳定性。[3]

1.3 采空区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为了评估采空区的稳定性,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这些方法包括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经验公式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使用。[3]

二、临近采空区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的确定原则

2.1 安全第一原则

在确定临近采空区作业的最小安全距离时,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这意味着在确保作业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对矿山生产的影响。因此,在确定安全距离时,需要充分考虑采空区的稳定性、地质条件、作业方式等多种因素。

2.2 综合分析原则

临近采空区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分析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采空区的稳定性、地质条件、作业方式、建筑物性质等。只有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安全距离。

2.3 动态调整原则

随着矿山开采活动的进行,采空区的稳定性和地质条件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在确定临近采空区作业的最小安全距离时,需要保持动态调整的态度。一旦发现采空区稳定性下降或地质条件恶化等情况,应及时调整安全距离以确保作业安全。

三、临近采空区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的确定方法

3.1 经验法

经验法是根据长期实践经验和统计数据来确定临近采空区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使用经验法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2 理论计算法

理论计算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力学计算来确定临近采空区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计算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地质条件、采空区稳定性等因素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3.3 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是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和进行计算机模拟来确定临近采空区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模拟采空区的演化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可以直观地展示采空区的变形和破坏过程,为确定安全距离提供科学依据。

3.4 现场监测法

现场监测法是通过在采空区及周边区域布置监测点,实时监测采空区的变形、应力等参数来确定临近采空区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直接获取采空区的实际状态信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现场监测法受地下环境和监测设备性能影响较大,难以实现全面、连续的监测。

四、不同作业场景下临近采空区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的确定

4.1 露天矿山开采

在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临近采空区作业的最小安全距离主要取决于采空区的稳定性、岩石性质、开采方式等因素。一般来说,对于稳定性较差的采空区,需要保持较大的安全距离以确保作业安全。同时,在开采过程中还需要采取适当的工程技术措施来加强采空区的稳定性。

4.2 地下矿山开采

在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临近采空区作业的最小安全距离同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露天矿山开采相比,地下矿山开采的复杂性和危险性更高。因此,在确定安全距离时,需要更加谨慎和细致。一般来说,对于地下矿山开采中的临近采空区作业,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来确保作业安全。

4.3 爆破作业

爆破作业是矿山开采中常见的一种作业方式。然而,爆破振动对采空区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可能引发地表塌陷等地质灾害。因此,在进行爆破作业时,需要特别注意临近采空区作业的最小安全距离。一般来说,对于稳定性较差的采空区,需要保持较大的安全距离以确保爆破作业的安全进行。同时,还需要采取适当的降振措施来减小爆破振动对采空区稳定性的影响。

五、临近采空区作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5.1 加强地质勘探和监测

为了确保临近采空区作业的安全进行,需要加强地质勘探和监测工作。通过地质勘探可以了解采空区的分布范围、形态规模等信息;通过监测可以实时掌握采空区的变形、应力等参数变化情况。这些信息对于确定安全距离、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5.2 采取工程技术措施

针对临近采空区作业的安全问题,可以采取多种工程技术措施来加强采空区的稳定性。例如,在采空区上方进行注浆加固、设置支护结构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采空区的稳定性并减小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5.3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

为了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定期举办安全培训班、开展应急演练等方式,可以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可控。

5.4 建立预警机制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临近采空区作业中的安全隐患,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通过监测采空区的变形、应力等参数变化情况,可以及时发现采空区稳定性的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这有助于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减少损失。

六、实际案例分析

6.1 案例一:某露天矿山采空区塌陷事故

某露天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未严格遵守临近采空区作业的最小安全距离规定,导致采空区发生塌陷事故。该事故造成多名作业人员受伤并引发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通过对该事故的调查分析发现,该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未充分考虑采空区的稳定性因素,导致安全距离设置不合理。因此,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距离规定并加强地质勘探和监测工作以确保作业安全。

6.2 案例二:某地下矿山采空区冒顶事故

某地下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因采空区冒顶导致多名作业人员被困。经过紧急救援后成功救出被困人员但事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该事故的调查分析发现,该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未采取足够的工程技术措施来加强采空区的稳定性导致冒顶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地下矿山开采过程中必须采取适当的工程技术措施来加强采空区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以确保作业安全。

七、结论与展望

临近采空区作业最小安全距离的确定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合理确定安全距离并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可以确保作业安全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有望开发出更加先进和可靠的方法来评估采空区的稳定性和确定安全距离从而为矿山开采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共同推动矿山开采行业的安全发展。


矿山大课堂
我们提供行业动态、技术分享和先进的采矿方法,致力于成为矿业人士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欢迎关注我们,一起探索矿业的奥秘,共享智慧与创新的成果,为矿业发展贡献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