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版的纪实文学《为有牺牲》,以恢宏的格局、高远的站位、宽阔的视野,以及精彩感人的故事,全景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万里长征前后,闽西子弟兵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波澜壮阔历史,填补了闽西红色文学的历史空白。读完《为有牺牲》,酣畅淋漓,在拍案叫好的同时,又不由得感到醍醐灌顶:原来红色历史可以这样写!
首先在于结构之巧。著名作家孙犁说:“创作长篇小说,感到最困难的,是结构问题。”对于长篇历史纪实文学来说也一样,结构是作品的骨架,作家能驾驭好作品的结构,就成功了一半。
黄仁宇的历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以1587年为关节点,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写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通过人物,串起明代后期的历史脉络,反映了皇帝与群臣和官僚集团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规律。而马伯庸的历史小说《长安十二时辰》,则以时间——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等作为章节名称,展开情节,讲述突厥狼卫在一个夜晚潜入了长安城,在24小时内最终主人公破解阴谋、拯救长安的故事。
关山远显然借鉴了这两本畅销书的叙事结构,将长征前、长征中、长征后的有关地名松毛岭、闽西、钟屋村、全州、湘江、枫树脚、桂北、遵义、赤水、蜀道、河东河西、密林、陕北、天安门和敌人们、回家等作为章节名称,将闽西子弟献身革命的故事娓娓道来。
历史纪实文学的叙述结构,要从书籍反映的历史大事件中发现,找出最能彰显书籍内容的脉络。本书梳理出了长征和此后中国革命的脉络,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最远的闽西向中西部、陕甘宁、华北方向进发,从长征以后纷繁复杂、汗牛充栋的历史资料中,提炼出了一系列地名,作为故事讲述的支撑点。这种章节布局,如同金线串珠,非常巧妙地利用长征历史重大事件发生地将情节发展串起来,脉络清晰,一气呵成。
书籍的引子“烟竹村”,就是桂北一个村落地名,讲述长征途中失散在这里的闽西籍老战士邓廷禄始终不忘一名红军和共产党员的使命,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重新参加游击队,最终被捕,1949年9月27日牺牲的这一天,正是2000公里之外的北京,当年红军领袖周恩来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国都、纪元、国歌、国旗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时刻,而长征老红军邓廷禄却在黎明前夕牺牲。这个蒙太奇的对比手法惊心动魄,如同惊雷裂空,极有震撼力,展开了以牺牲为主旨的全书的由头,令人忍不住深入阅读的渴望。
而以地名立基的每个篇章里,又展开数个小节,如同层层剥笋,既有故事讲述,又有历史政论,夹叙夹议,极具张力。在书里每章是线性的,而每章里的小节却是非线性的、跳跃的、灵动的。从闽西土地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长征的全局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叙事,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互相穿插,从容不迫。在全局和宏观上,作品通过书写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如血战湘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翻越雪山、战胜草地等,来说明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来证明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里程碑征途,是一个人类战争史上的非凡奇迹。从局部和微观上,作者注重将笔触对准长征中的闽西客家儿女,精心选择长征中和三年南方游击战中最具典型意义、感人至深的战斗故事情节和场景,以达到对于长征的全面性、现场感、细节性呈现。
在结构“巧”的同时,是书籍采写的“拙”。全书37万多字的鸿篇巨制,洋洋洒洒,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从敢于牺牲的角度来描写闽西儿女的长征历史。《为有牺牲》附录的“参考资料”,列出的引用书籍和文献就达76种,但从书中的论述的中国革命知识点来看,不难看出作者的阅读面可谓汗牛充栋,作者对中共党史和当时的国际政治可谓如数家珍,极为熟稔,在书里信手拈来。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关山远五年磨一剑,没有铁脚板重走红军路的脚力,没有铁屁股坐冷板凳的定力,没有夜以继日思考梳理的脑力,根本就写不出如此严谨、生动、叙事恢宏的好作品。
我想到了巧字的反义词“拙”。拙是笨拙,不灵巧。关山远写作本书的“拙”功夫,主要在于吃透海量的土地革命、长征乃至抗战、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大事件,因此谋篇布局游刃有余,同时,搜集了大量闽西籍红军乃至与长征相关的其他红军的小故事。
大事件跌宕起伏,小故事生动感人,以小见大,用故事说话,反映当年闽西儿女、中国工农群众、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关山远为了写这本书,阅读了巨量的书籍,包括卷帙浩繁的长征史料、文献、传记和纪实作品,以及中国革命历史、将帅、伟人传记,下了死功夫、笨功夫和硬功夫。
我在掩卷思考,为什么不是闽西籍作家,而是湖南籍作家完成了这部扛鼎之作?关山远原名肖春飞,是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因他是湖南衡阳人,骨子里有一种湖南人“恰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气质。湖南人,性格里还传承着清代著名军事家、思想家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作风,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不走捷径。采写这样一部时空跨度极大的题材,需要有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作风。
《为有牺牲》37万字,字字珠玑,饱含了作者的大量心血。根据书中“写在前面的话”介绍:为了写好这本书,我查阅了上千万字史料,采访了部分红军后代,沿龙岩、上杭、武平、连城、长汀一线走了一圈,专程去了当年湘江血战之地——广西全州、兴安、灌阳。大量故事,以牺牲为主题。当年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8.6万余人,闽西子弟有近3万人,漫漫征途中,他们担负着前锋、后勤、侦察、救护、机要等各类繁重的任务。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中央红军仅剩7000多人,而闽西子弟仅幸存2000人左右。作者多年来聚集这个题材,想方设法,无远弗至,收集了巨量的素材。书中讲述的刘亚楼、杨成武、涂通今、刘云彪、张仰、阙桂兰、林伟、罗明、谢小梅、黄定基、吴富莲、张福升、苏达清、廖仁和、罗洪标、苏启胜、郭滴人等数百个人物,组成一个关于长征和关于坚持南方游击战的英雄群体群像,活灵活现,感人肺腑。书中的每个人物、每个故事、每个细节,甚至每个人物所讲的话,都有出处。这些精彩细节后面,充满了作者对于工农红军和闽西人民的挚爱和深情。
关山远在书中,收集、描写了人物和故事,许多对于闽西读者来说,都算是鲜为人知。如第十四章《天安门》“他们没有等到这一天”一节里,讲述了抗战中八路军骑兵团团长刘云彪英年早逝,闽西儿女陈明、辛锐夫妻浴血战场,新四军旅长罗忠毅和妻子柳肇珍、新四军旅政委廖海涛、新四军军官张仰,以及皖南事变中牺牲的闽西籍烈士林高峰、郭义鸿、林如成、马森荣、雷灵、林开凤、叶逢樟,留守闽西的赖月华战死沙场,山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第三野战军师长伍上同在革命胜利前夕光荣牺牲。其中皖南事变的众多烈士、赖月华和伍上同等英烈第一次为读者所熟知。
与此同时,关山远还善于将书中的主要人物——刘亚楼、杨成武、韩伟、涂通今、罗明、刘忠、赖际发、赖选章、阙中一等那些革命“幸存者”一生的故事有机穿插到书中的关键章节中。从他们参军、长征途中的战绩、新中国建立的光荣参与、革命胜利后回乡探亲的传奇,一一在相关的章节中讲述,构成了书籍主要人物随着故事情节的阶段性展开,形成了叙事的呼应、闭环和整体性,也为全书牺牲主基调增添了喜剧的色彩。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为有牺牲》结构与叙事的巧与拙,是辩证的。拙是守正,是基础;巧是出奇,是创新。正因为采访踏实,资料扎实,细节生动,因此结构高屋建瓴,张弛有度。全书守正有余,出奇制胜,是难得的反映长征和闽西红色革命的好书。
本文刊登于闽西日报“山茶花”版
作者:傅长盛
编校:赖莉蓉 罗咪娜
审核:王沐 兰小川
监制:陈强春 蔡添高
总监制:高营光
版权归龙岩宣传所有,转载时请注明:“来源:龙岩宣传”
往期推荐 成为我们的专属粉丝
只要简单两步
↓↓↓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