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全球高端家电市场,凭借品牌以及技术的优势,日本家电仍然散发余威,但日本家电的衰退浪潮却难以停止。近两年来,随着全球竞争加剧,日本家电企业净利润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这让不少日本企业在家电领域萌生了退意,引发了一轮全球家电企业对日本家电的瓜分潮。
其中,在空调领域发生了多起针对日本空调企业的并购案。2022年开利全球公司宣布,该公司已完成对东芝公司大部分东芝开利股权的收购。东芝开利旗下的子公司东芝空调,成为开利Global Comfort Solutions(GCS)事业部的一份子。
2024年,博世集团发布公告称计划收购江森自控全球家用和轻型商用暖通空调业务,同时计划100%收购江森自控—日立空调合资公司,其中包括日立40%的股权。
收购日本空调企业的买家不仅来自海外。近日,日本百乐满集团公开宣布,将以每股2808日元的价格要约收购富士通空调,收购总金额约为256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8亿元),富士通空调已同意收购条件,执行时间在2025年7月。收购完成后,百乐满将拥有富士通集团持有的富士通空调44.02%股份,和其它55.98%股份,之后富士通空调业务退市,成为百乐满全资子公司。
衰退潮下的缩影
从巅峰时期,将美国家电企业逼退,再到如今陷入巨亏被迫卖身求存,在新的时代浪潮下,日本家电正在悄悄出局。曾经被称为日本家电四巨头的东芝,自2016年开始,便频繁地对自身业务进行拆分出售,最终在2023年12月狼狈退市。索尼、松下尽管仍然保留了家电业务,但经营重心也早早转移,一度出现去家电化的趋势。
近几年来,松下正在加速剥离盈利能力较差的业务,其中包括了商业投影以及液晶面板等与家电关联度较高的业务,转而将重心放在汽车电子、电池等To B业务上。松下首席执行官楠见雄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将在未来两年寻求提高表现不佳部门的盈利能力,同时考虑自己是否是这些业务的“最佳所有者”。
业内人士指出,不管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日本家电的衰退几乎成为了必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消费者购买家电的渠道与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全球市场,消费者购买家电的场所正在从专卖店向线下商超转移,凭借巨大的客流与货物流,让薄利多销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电商崛起也带动了平价机制的兴起。在国内拼多多成为了电商第三极,而在全球Temu、希音、速卖通不仅冲击了线下卖场,也对电商巨头亚马逊造成了威胁。在电商的渗透下,家电的价格更加透明,同时也更加低廉。
这对坚守高技术与高价格的日本家电是巨大的利空因素。日本家电企业基于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模式能够将上下游的利润掌握在手中,但也产生了高昂的成本,这让日本家电企业难以在价格上与中、韩家电品牌竞争,最终拖累了整个集团的业绩。其中,夏普旗下的SDP在2023年造成了115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4.40亿元)的净亏损额,约占夏普公司总亏损额的77%。这让夏普不得不放弃SDP堺工厂G10。
日本空调的衰退是日本家电衰退的缩影。在竞争中的节节败退,让日本企业分身乏术,不得不将业绩表现不佳的企业出售。以富士通为例,截至2024年3月的近3个财年,富士通空调的营业利润分别为84亿、151亿、 57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均不到8亿元。富士通方面表示,全球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为了可持续的成长,构筑迅速、稳固的体制是当务之急。
中国家电错失先机?
在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的新浪潮中,海外并购成为了企业的首选战略。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24年全球并购展望》显示,超过78%的中国企业CEO将并购作为未来三年的核心增长战略。这些数据印证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并购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绝大多数成熟的中国企业而言,并购已经成为出海到海外市场的首选GTM(Go-to-Market)战略,它能够帮助企业迅速整合资源,降低试错成本,并以更稳健的方式实现全球化扩张。
尽管三起针对日本空调企业的并购没有中国企业的参与,但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家电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品牌出海,除了需要战略目光之外,还需要机会。三起日本空调并购案的发起方都不是中国企业,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在三起并购案并不占优势。比如东芝开利是开利集团与东芝集团的合资公司,从并购成本来看,开利集团更有优势。百乐满与富士通空调的并购案同样如此。
事实上,中国企业出海并购的态度仍然比较积极,比如2023年底,海尔智家发布收购公告称,公司拟用45.59亿元收购开利集团商用制冷业务,从而进一步打通B端市场。最新消息显示,海尔智家成功完成对开利商用制冷的收购。
对于家电企业来说,难点还在如何在完成并购后对企业进行整合。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海外并购不仅是市场份额的扩张,更是品牌影响力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在新一轮的出海潮中,中国家电企业拥有品牌出海以及制造出海两个明确的目标,在并购海外优质品牌的同时,也需要同步将企业的自主品牌打出去。这需要企业的战略智慧发挥作用。
联想的海外并购值得参考,在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之后,联想将IBM Thinkpad业务转化为了联想Thinkpad业务,成功实现了品牌影响力的内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