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论坛暨增材制造产业年会论坛于12月19日在广州召开。在此次行业盛会上,上海联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劲松先生在主论坛上发表了主题为《一隙之光——3D打印面临的重大产业机遇认识》的演讲,就3D打印技术的数字化本质、当前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未来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度阐释。
数字化制造:第三条技术路径的深层含义
在回顾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时,马劲松指出,人类已有几百上千年的“减材”及“本材”两类制造方式,而增材制造(3D打印)则是新崛起的第三种制造技术。它的诞生并非偶然,核心驱动力在于数字化技术的成熟:
● 3D打印高要求的数字化前提,须先具备CAD设计和数据传输能力;
● 其本质是“微分—积分”的过程,通过对3D模型进行切片、叠层或喷涂,反复还原完成制造;
● 这一过程由设计到完成的全程数据流闭环,不仅结构复杂度、批量规模、工艺产能三大要素被“解耦”,还能跨空间实现分布式协同制造。
马劲松特别强调,3D打印本身就是数字化制造的一个代表,它以更细颗粒度控制工艺,带来小批量、按需生产的灵活度,也使个性化和分散化的市场需求得以快速满足。
行业发展阶段:从原型走向产品化的关键跃迁
谈及3D打印在不同行业的落地应用,马劲松将其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 原型制造:目前大部分商业化案例仍集中在这一层次,主要用于概念验证与产品开发过程。
● 制程/制具阶段:已经进入从少量试制到小批量生产的环节,但还未大规模普及。
● 产品直接制造:即行业的“终极目标”,利用3D打印直接生产成品。在这一领域,金属类应用在航空航天已经率先破题,而非金属材料在技术规格和需求匹配上尚存挑战,但潜力巨大。
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和下游用户的接受度上升,马劲松认为,3D打印正在逐步跨过从成长期到爆发期之间的“死亡裂谷”,只要有更多行业场景破冰,新的增长动力必将集中涌现。
重大机遇与现实挑战
马劲松表示,从十多年前的“概念炒作”,到当前理性发展的“恢复期”,3D打印已进入百亿级到千亿级突破的关键阶段。
● 机遇面:金属3D打印在航天与国防领域已具备相当示范效应,非金属材料的创新与规模化应用同样正在加速。此外,全球数字化浪潮和AI技术(例如ChatGPT)的成熟为3D打印的设计、仿真与分散制造提供了更广阔的未来。
● 挑战面:技术性能依然是主要痛点,成本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是关键堵点;工程化要求(产品一致性、可靠性)也迫使企业投入更多研发资源。过去数百年形成的既有产业链和用户习惯,也为新技术推广设下了重重门槛。马劲松表示,产业惯性会对新技术产生天然的抵触,需要技术方与应用端建立有效的对接,让下游用户真正看到3D打印在效率、成本和持续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价值。
产业回归与分布式制造愿景
马劲松将3D打印技术视作更高维度的“制造回归”:
● 工业革命推动了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也带来产能过剩与市场的极度同质化;
● 3D打印通过数字化赋能,赋予终端用户更多选择权,助推生产模式向小批量、多品类的方向回归;
● 分布式制造也成为现实路径,通过将CAD数据迅速分发,远端即能利用3D打印设备精准还原产能,形成生产力的全球协同与本地落地。
展望:一隙之光,迸发产业新生
在演讲结尾,马劲松以“一隙之光”比喻3D打印技术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3D打印代表的创新力量仍需要更多技术积淀与产业链协同,但只要在某些重要应用领域形成有效破局,就会像光隙一样照亮更多行业场景,带来突围与跨越,引领未来制造的革命。”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此次演讲既直击行业痛点,也为3D打印的持续升级指明了方向。随着更多企业在航天、汽车、医疗、高端消费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与应用试点,3D打印在未来可期的爆发中或将跑出更多领军企业,为我国乃至全球制造业注入新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