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靠教书赚钱吃饭的老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学习研究、上课讲课,随着教龄的不断增长,自己时不时质疑自己:面对孩子,自己在教什么,到底教给了孩子什么?
我经常收到家长或学生的“提分捷报”,字里行间话里话外全是对我的感激赞美,说句心里话,我一点也不觉得骄傲(或许有人会说我矫情吧),我总觉得这些只是一时的,只是个阶段性结果,一旦发生了,就不再有价值。我总想给孩子给学生更长远的,甚至是一生受益的东西(肯定会有老师和家长说我神经,说我过于理想吧)。曾经有一个家长跟我聊天,吐槽对当下教育的不满,我说我也不满,但我不想吐槽,因为抱怨好像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我想凭一己之力,为中国语文教育做点优化尝试。每当想起说起自己这个念头时,我就会听一遍《飞蛾扑火》。我知道自己至死也可能没有一点成就,至死也可能不过是语文教育队伍中最无名的一员,但我不气馁,我仍愿怀揣着这份浪漫的想法,持续耕耘。
有人跟我说“中小学家长对教育是功利的”。我认为这是个无需讨论的命题,因为这个命题天生正确,谁不功利呢?我比任何求助于我提升孩子分数的家长都功利,这年头有几个人不功利呢?我认为功利没有错,我们在中小学生教育上,就应该功利,但如何实现功利目标,这是要讨论的。平日里,我教写作最多,我关注到所有人都只注重结果,不关心过程,不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好像只在意写出来的文章怎样,从不追问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方法,也有一些人格外在意僵化的技巧方法,从不过问在写作过程中如何用得上技巧方法……这些让我逐渐清晰自己到底要教什么了。
结果一旦发生,就不会再有价值;但过程中的思考,将会指导带领我们去面对将来更多的新问题。于是我越来越坚定:做为老师,最应该教会学生的就是“思考”。特别是在这个AI铺天盖地来临的时代。也许将来有太多的工作都会被具身机器人取代,至少现在已有不少基本办公都可以用AI了,不再需要人了。那将来人最应该做的是不是“创意、创造、创作”呢?不管在未来社会中,人会以怎样的方式活着,会在整个经济生态中会扮演什么角色,我笃定地认为:会思考,绝对是有益的。
现实状况是,太多的中小学生在写作这件事上惰于思考,甚至是不会思考。我几乎天天写作文,我深知写作文的苦与累,这种累是一种“无从下手”的焦虑感,所以我无比理解不愿写作的每个孩子。然后我就苦苦探求到底该如何帮这些孩子,解决他们的苦恼。实践多年,现在能想到做到的唯一办法就是“引导式训练”,我常把自己比喻成“引擎”,孩子们的大脑就是我要牵引的东西,前期拉着他们肯定会累,孩子们累,我也累;但是牵引着拉着跑一段后,相当多的孩子就有了思考的习惯,特别是有了质疑的精神,有了讨论交流的习惯,我特别兴奋,因为我认为此后不再教他们了,他们也应该习惯了思考,这才是我做为老师最骄傲的地方。
本人非常喜欢一个哲学家说的话“我思故我在”。我认为做为一个老师特别应该“洗脑”式给孩子灌输一个观点——做一个习惯思考的人。
如果你也曾深陷人生的困惑,我想向你推荐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直游弋在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被称为 “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个体心灵的律师”,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评价:“黑塞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
心理学鼻祖荣格这样赞叹:“读黑塞的书,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闪耀。”蒋勋公开表示:“因为黑塞,我喜欢上了一种独白的文体,像日记,像书信,也像孤独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他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一生狂揽诺贝尔文学奖、冯泰纳奖、歌德奖等诸多重要文学奖项,作品迄今已被译成53种语言,风靡全世界。他被文化学者们公认为德国文化史、文学史上仅次于歌德、海涅,和托马斯·曼并列的文学大师。中国的老子、孔子是他崇拜的东方哲人,尼采、克尔克郭德尔则是他所喜爱的西方哲学家,因此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有人说,全世界的年轻人都爱黑塞。因为他的小说专注于个人的心灵痛苦并努力寻求通向自我的道路。他的“Do your own thing”(做你自己的事)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在灵魂与肉体之间、精神与现实、理性与情欲、艺术与生活的两级矛盾中挣扎。
而这些,正是每个关注自我、追求自身命运的人必会遇到的课题。
有读者这样评论:“我越是读它们(黑塞作品),我越是发现自己在这些书中。”黑塞自己也说:“我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都经历着心灵苦难、内在危机,他们在寻觅、追求和提问。”如果你对生活的意义感到怀疑,希望探索真实的自己,找到自我的人,那请走进黑塞的自我救赎世界吧。你会比周围人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更知道自己本质是什么,追求真实幸福的生活。今天,小编也非常荣幸地向你推荐一套黑塞经典作品集——
三部深度了解黑塞的灵思之作,带你走出迷茫,追寻自我——这次,我们也为大家争取到了超值好价,原价129元,现在只要79元,厚厚三大本,喜欢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它提示人生中那些隐晦的道理,或以散文诗般的梦境,隐喻人生各种道理;或以手术刀解剖现实生活中困顿的心理,字字戳心。
《悉达多》是黑塞最具代表性的成长小说,也是西方大学生人手一册的成长之书!它讲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凭着自身的智慧,找到了真正自我的人。
主人公悉达多是印度婆罗门的儿子,家世显贵。他和好友歌文达一起练习沉思冥想,内心却依旧不满足也不安宁。
一路上,他历经学习、苦行、听教义、觉醒、堕落世俗、悔恨、修行、会爱、最终内心平静修得圆满。
《悉达多》不是一本宗教书,而是一本讲述如何找寻真正的自我、如何聆听生命的意义的哲学书。这本书很薄,看完只需要两个小时。但背后的深意,却会让人二十年都受用!
我每读一次,都感受到其中超时空的神圣启示,仿若探入灵魂的最深处。它可能是我重读次数最多的书,文中字句总能产生太多共鸣,都想抄下来整段背诵:悉达多这一生,似把世间所有人的生活都过了一遍,把所有人的心路都走了一回。他的人生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都要历经无数次的辗转,和漫长的修行之路。但如书中成为摆渡人的悉达多所述,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 被体验。
相信你读了他的故事后,一定会有所感悟,并开始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成为另一个“悉达多”。
《德米安》是村上春树、蒋勋和李银河挚爱的文学经典。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保尔·托马斯·曼赞誉:“这是一部击中时代神经的作品。”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和迷惑。这时,一个名叫作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打开这本书,我仿佛跟随作者亲身经历了一场实实在在的心灵冒险,拥有着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这里的主人公不仅仅是那个被叫做“辛克莱”的男孩,更像是指代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我们并不是与世隔绝,我们活在思想和对话中,因此活在世界的中心;您不能和别人去比较,如果大自然把您造成蝙蝠,您就不能有把自己变成鸵鸟的念头;
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的拥有指路人——德米安,但至少我们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人生的启示。在我们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选择的时候,能够为我们指引方向。
《荒原狼》于1927年发表,一经出版轰动欧美,并跨越国界掀起了“黑塞热”,是黑塞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作。
托马斯·曼将其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先后被译成近20种文字。在豆瓣有这样一句书评:这本书到现在都没敢看完,因为太有共鸣了。小说的主人公哈勒尔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常常闭门不出,几乎陷于精神分裂的境地。一天他偶尔读到一本《评荒原狼》的小书,顿觉大梦初醒,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并存的荒原狼。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他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无所适从,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本来哈勒尔终于精神上找到出口,但看到朋友和另一个人亲密时,却“狼性”大发,把对方杀死自己也变得精神奔溃。
荒原狼,正象征着一个人内心野蛮、原始、赤裸裸直面真实的一面。黑塞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匹甘于孤独却又渴望被理解的荒原之狼。”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件棘手的工作时,我的狼性会想,哪里都这么难,不如不干了吧;人性这时却会跳出来说,这点苦头都吃不了怎么算人。
我们内心的多个声音在对抗,在辩论,我们就在这种矛盾中生活着,痛苦地被时代洪流推着去做一个人而已。压根没有什么回头路。我们既不能回到豺狼,也不能回到孩子的样子;
世上总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
本套《黑塞诗意三部曲》是德文原版直译,无删减,带你开启一场原汁原味的畅快阅读体验!
内文采用胶版纸,版式疏朗,字体、字号适中,不易造成视觉疲劳。
黑塞曾经说过:“对于人来说,最大的职责就是找到自己。”如果你暂时迷失在生命的长河中,如果你需要一盏指路的明灯,那么不如读一读黑塞的作品吧。
他的书能引发你对生活、生命和追寻自我的深刻思考,由此走进一条无法回头的人生河流。只要69元,你就能对人生有一种全新的认知,千万不要错过啦~原售价:129元/套
活动期间直降60元
特惠价:69元/套
点击图片即可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