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摩与玫瑰
——新月诗人徐志摩的情感往事
主办单位:徐志摩纪念馆 绍兴鲁迅纪念馆
展出时间:2024年10月1日起
展览地点:绍兴鲁迅纪念馆临展厅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散文家。茅盾曾评论说:“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志摩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并驾齐驱。”
徐志摩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发生数千年未有之巨变的时代,中国既处于新旧交替寻求变革的时期,又迎接了西方人文艺术思潮的冲击,徐志摩的思想与人生转变因此深受影响。作为既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又受到欧美现代主义运动洗礼的新诗人和青年偶像,他对封建旧思想的批判不遗余力,对新文化的传播与再造身体力行。
徐志摩特立独行,敢为天下先的作风,既体现在他的诗文中,也流露在他对情感处理的态度上。徐志摩一生有两次不美满的婚姻,即原配夫人张幼仪和自由恋爱的陆小曼。还有一次不成功的恋爱,他与曾爱慕过的林徽因最终也没有圆满的结果。徐志摩的婚恋观在他的作品中可以寻出其脉络和思想变化的印记:反对包办婚姻——无爱之婚姻不可忍——笑解烦恼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我有一个恋爱——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01.
成长之路
1918年4月,徐志摩乘“南京号”轮赴美留学。临行前,他在上海参加了欢送留学生大会并合影。
02.
无爱之婚姻不可忍
1913年,经徐张两家长辈撮合,徐志摩与张幼仪订婚。婚后俩人很少说话,直至长子徐积锴出生,徐志摩留学美国,期间也很少通信。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写信给父母请张幼仪去陪读,然而他们的关系仍和在国内一样,直到离婚。这也是民国史上备受关注的文明协议离婚案。
1921年,张幼仪初次出国,与徐志摩在英国团聚时的合影。
张幼仪(1900—1988),江苏宝山县人。生于仕宦之家。她是新旧交替时代民国新女性的代表,在她身上既有传统道德根深蒂固的观念,又有新女性自我解放、独立自主的精神,但为人拘谨,且不苟言笑的性格和徐志摩热情奔放、自由浪漫的诗人个性很难融合,在离婚后,俩人相敬如宾、礼尚往来的朋友关系,让人感到惊叹不已。
张幼仪与家人
03.
爱的灵感
1920年秋,徐志摩前往英国,经林长民介绍,他实现了进剑桥大学学习的梦想。徐志摩与林长民关系密切,因而结识其女林徽因,并展开追求。这份迟来的热烈的爱情,是徐志摩成为诗人重要的动力和内因。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在伦敦
林徽因(1904—1955),祖籍福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均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建筑史体系思想研究的先行者与奠基人。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1924年4月,泰戈尔来到中国,徐志摩和林徽因常陪同泰戈尔出席各种活动。
04.
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1924年夏,徐志摩随泰戈尔出访日本后回到北京,情感处于真空阶段。此时,两位年轻美丽,颇有大家闺秀风范的女子出现在他的世界里。一位是就读于燕京大学的作家、画家凌叔华;一位是被胡适称为“北京城不可不看的一道风景”的名媛陆小曼。
凌叔华(1900—1990),生于官宦之家。幼年师从著名画家缪素筠。1921年,考入燕京大学。1925年,凌叔华在《现代评论》上陆续发表小说,被鲁迅称为发祥于《现代评论》的作家。同年,凌叔华与徐志摩频繁通信,徐志摩称凌叔华是他难得的知音。
凌叔华为徐志摩手绘的贺年卡
陆小曼(1903—1965),画家。祖籍江苏,生于上海。1925年,陆小曼与王赓协议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在北京举行婚礼。徐志摩去世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作品,先后编成《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和《徐志摩全集》等。
徐志摩与陆小曼游园,孩童为陆小曼的侄子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西方新思想的冲击下,徐志摩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行者。他与张幼仪的协议离婚可以算作他向旧传统宣战的姿态。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情感贯穿了他人生最后的十年,他们之间爱情、友情的你来我往早已化作诗文唱和永久流传。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故事可谓热烈而凄美,为现代爱情的诠释作了一个典型的注解。徐志摩曾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他是为爱而生的诗人,也是为爱奋不顾身的失意人。在徐志摩的情感往事里可以照见许多现代人的影子,“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信息来源:陈列资料部
文字:陈列资料部
图片:陈列资料部
版面编辑:周洁
校对:周洁
审核:胡慧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鲁迅故里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