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典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华文化典籍既包括古代时期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也包括近代以来鲁迅等文化名家的作品。运用好中华文化典籍有利于以历史智慧启迪当代文化建设,推动新时代文学艺术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维度着手。
原典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活化中华优秀典籍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关切。既应坚持“原汁原味”,保持原著的神采和韵味,传递其精神主旨和思想内核,又应以富有时代特色的创新思维对其加以阐释和注解,为其赋予鲜明的时代内涵,展现当代审美气质,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如《黑神话:悟空》立足原典,积极创新,以历史资源回应时代审美,不仅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了贡献。近年来,广受好评的舞剧《只此青绿》取材于集北宋水墨画之大成的《千里江山图》;原创音乐剧《将进酒》则以倒叙的形式展现了少年李白的成长历程。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动画片《中国奇谭》等,均从中国文化典籍中获得灵感、萃取题材,并用现代的艺术形式和手法加以创造性转化。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中华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同时,中华文化典籍也是在文明交流互鉴中造就的,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典籍饱含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积累下的深厚智慧,记载在中华文化典籍中的古代典故和历史人物蕴含着爱国、和谐、诚信、敬民、笃行等理念,呈现为独具中国气质的人文思想、哲学思维、价值准则等。对中华典籍的活化运用、为当代中国沟通世界提供了有效手段。近年来,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新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中国风”,被称为文化出海“新三样”。在海外“圈粉”的作品中,科幻小说《三体》、网络剧《庆余年》《长安十二时辰》等都借用、化用了文化典籍中的内容元素或叙事手法,以中国式智慧回应人类普遍关注的话题。
现实性和历史性相统一。中华文化典籍是中华文明基本理念的重要载体,比如,《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追求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周易》中的“天人合一”倡导顺应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孟子》中的“仁者爱人”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友善精神。《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作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理想的基础。《诗经·大雅·文王》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表达了中华民族革新图强的精神态度。《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了理想社会的美好图景,这些内容不仅在历史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质,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正所谓,“文者,贯道之器也”。近年来,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人世间》《山海情》《我的阿勒泰》、电影《你好!李焕英》《第二十条》、民族歌剧《呦呦鹿鸣》等优秀作品无不以当代的故事表现中国人一贯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以艺术的方式具象化地表现中华精神血脉在当代的承续和光大。这说明,只有坚持现实性和历史性相统一才能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为中华文化典籍找到恰当的文艺载体,使其展现出动人的当代魅力。
一部中华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创造史,也是一部中华文化典籍的丰富史。活化中华典籍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代文艺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必然要求。只要充分发掘中华文化典籍这座宝库,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必能以高质量的文化成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新的动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