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一个冬天,辛苦了这一年,捎上了心意,敲敲门,送到了你身边,好运来点点头,福星来眨眨眼,尝一个饺子美美滋滋,乐开了笑颜……”伴随着《拜新年》的BGM,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山东省第一批回村过节的网友已经开始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赶集日常:热热闹闹的大集人头攒动,卖力吆喝的商贩,热气腾腾的小吃摊位,堆成小山的衣服鞋子、香气扑鼻的土特产……从传统的民俗文化,到地方特色的美食小吃,每一个摊位、每一次交易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仿佛能穿透屏幕感染到屏幕前的每一个观众。
在山东,赶集似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无论城里还是乡下,哪里都有大集。一进腊月,大集自动升格为“年集”,更是热闹无比。今年,山东的大集文化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山东充分挖掘各地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以文化为引领,精心打造出海洋大集、运河大集、黄河大集这三种独具特色的大集形式。海洋大集以海洋文化为核心,将海洋元素融入集市各环节,从海产品交易到文化展示,呈现出鲜明海洋特色;运河大集依托运河文化,凭借运河便利条件,营造独特商业氛围,展现水乡风情;黄河大集以黄河文化为底蕴,通过展示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及民俗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这三种大集形式,不仅丰富了山东文化内涵,更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山东大集文化的繁荣发展。
从全省协同推进“黄河大集”到“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打开山东大集元宇宙,大集已成为山东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为什么山东要把年味回归的着力点放在大集之上?
保留地方独特的文化传统,展现特色文化,山东大集的深度就在于此。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首《木兰诗》,描绘出古人在集市上“淘货”的热闹景象。赶集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活动,在千年以前便开始流行,至今在齐鲁大地,甚至是中国北方的土地上,仍然生生不息,赶集文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从物物交换到持币购买,发端于农耕时代的集市在我国历史悠久,成为祖祖辈辈烙在血脉里的一种行为习惯,进而也成为一种风俗。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变迁,山东许多传统大集依旧充满生机与活力。比如淄博的周村大集,每逢农历四 九开集。翻开《长山县志》,就有清朝康熙年间周村集“名列长山县集市之首”的记载。如今的周村大集承袭了往日的繁荣,物品种类繁多,人流量巨大,周村烧饼、周村肴鸡、周村五香羊肉成为网红食品。集市内还有花市、鱼市、鸟市等,有“周村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烟台的福山大集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每逢赶集,依旧人山人海,展现了当地特有的历史风貌;青岛的王哥庄大集形成于清朝初期,现已成为当地群众办年货的必去之地。集市有上千个摊位,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哥庄大馒头、各种海产品,人气依旧。
许多民间技艺之所以能传承千百年,往往可以在大集上找到答案。青岛泊里红席与泊里麦草画,是泊里大集上的“常青树”,总有多家摊位在售卖;德州艾家坊大集成为大学生“新宠”之后,“非遗进大集”受到年轻人追捧,黑陶、木刻刀笔画、泥彩塑制作、漆画与彩贴绣等摆摊亮相,传承人现场制作,吸引了不少大学生体验和学习,各种“山东手造”纷纷出圈。
来源:闪电新闻
复审|杨冬青 终审|楚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