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大家都会去拜年走亲戚,免不了大吃一顿,然而肥甘厚味的美食吃多了,难免出现发腻、消化不良等情况。鸡鸭鱼肉吃多了,不妨来个碗托,帮助我们消食解腻。
视频来源:微信朋友圈
“老板,来一碗碗托!”食客们进门就是一嗓子。“好嘞!两分钟,碗托上桌,香气弥漫。有的要加两条麻花,有的要加碗托“标配”鸡蛋,还有的就着驴肉、驴肠吃。
碗托儿,是准格尔的又一风味小吃,与凉粉、粉皮、擦粉一齐构成当地的“四大名菜”。食时或以刀切,或以挠爪,切成条状,浇上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利滑爽口、味美异常。
碗托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先是和面,在荞面内加入适量食盐、姜粉,用凉水和成硬面团,稍加冷水用力揉搓,直到面团光亮、不粘手。 接着是洗面,加些许冷水不断揉搓,使面团稀释成为浓稠的面糊,再加水朝同一方向连续搅动,直到面糊能挂住勺为宜。 面糊入碗上锅,碗多为细瓷、浅底、宽边的小碗,面糊入碗前,先将碗放置锅内蒸热,用湿布擦去碗内水汽后,才能将面糊舀入碗内。 每碗只盛八分满,盖锅盖大火蒸约20分钟即熟,趁热取碗出锅,用双筷朝一个方向飞速搅动,使之在碗里呈内凹的形状。 晾凉后,晶莹光亮、粉白微青的碗托就制作好了。
碗托也称作碗团、碗脱、碗坨。一说将洗好的荞面放在圆圆的碗里蒸熟后,外形呈团状,故称碗团,象征着团团圆圆。另一说将洗好的荞面放在碗里蒸熟后脱出,故称碗脱,而脱出后的荞面外形呈坨状,故又称碗坨。在准格尔旗汉语方言中,“团”“脱”“坨”“托”,读音相似,后来也就有了碗托这种称呼。
如今,碗托不仅仅是准格尔旗的街头小吃,它被端上了星级酒店的饭桌,以“地方风味小吃”的形式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甚至外国友人所追捧。 准格尔旗过年过节,每家每户都要准备碗托这道凉菜。正月里,走亲访友团拜聚会,随便走到街上哪家碗托店,都会吃上一碗解解馋。对于准格尔人而言,无论走多远也是不可忘怀的味道。那劲道爽口的白色荞面糁子碗托,被娴熟的刀法切成迷人的菱形小块,浇上动人心弦的醋蒜汤汤……曾令无数的家乡娃娃们魂牵梦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