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庆桐城市考察,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察看“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听取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介绍。他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
这条位于桐城市闹市区,仅百米长,两米宽的窄巷蕴藏着怎样的故事与智慧,让人传颂至今?
据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从此流芳于世。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桐城地处大别山东麓、长江北岸,是皖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要冲之地,素有“两江剧邑”“七省通衢”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多年来,为保护好六尺巷原貌,当地文物部门多次对六尺巷进行保护修复。
“六尺巷”的故事,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菜根谭》中有言:“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此是涉世一极乐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谦让、追求和合的民族。
以文化人,浸润人心。在桐城,有600多面六尺巷文化墙,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六尺巷”的故事,“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成为邻里处理纠纷的自觉。
近年来,“六尺巷”故事被编入当地学生教材,融入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和家风教育。以“六尺巷”命名的工作法有效解决群众矛盾,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六尺巷传世百年,是中国人以和为贵精神的具象化,是中华民族“礼让和谐、亲仁善邻”传统智慧的重要物质载体。
为进一步加强六尺巷的保护传承,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桐城市博物馆馆长叶鑫介绍,文物部门将结合六尺巷片区恢复与修缮工程项目的建设进程,进一步优化六尺巷及周边景区环境;编制保护规划,加大文物保护监管力度;挖掘阐释六尺巷价值内涵,加强六尺巷活化利用,讲好“六尺巷”故事,让六尺巷和谐礼让文化更好润泽社会。
·E N D·
来 源 | 国家文物局
编 辑 | 胡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