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俺村恢复高考后的研究生名单,共45名。其中博士后一人、博士4人、已取得学位的硕士和在读的硕士41名。”
今年68岁,曾经做过民办教师多年的王章保,如今是葛丹村村志编修的负责人。看到我们难以置信的神情,乐呵呵的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名单。
......
看着手中长长的名单,我们仍然觉得不可思议——隐藏在太行大山深处,一个不足1600口人的小山村,为什么会飞出这么多“金凤凰”?
“别看俺们葛丹村位置偏,村子小,可出人才哩!因为父老乡亲没有被这重重的大山挡住眼光、没有被穷苦的生活磨灭了理想!”王章保脸上掩饰不住的自豪和骄傲。
村支书王建元道:“俺们村自立村以后,崇文尚德,耕读传家,积累了深厚的文脉。”他介绍说,葛丹村的先人们,把种地和读书,当做安身立命的两大根基。祖辈流传的说法是,以前村里穷,办不起全日制学堂,再说那些学究,也不愿意到这穷乡僻壤来传道授业。只有到冬天农闲,村民才集资聘请附近的先生,来村里办临时私塾。“白天教孩子,晚上教大人。这就是葛丹村虽然苦穷,但每朝每代都有几个文化人的原因。”临时私塾一直坚持到解放,1948年,政府派来了教员,葛丹村才有了自己第一所完全小学。直到2008年学校撤并,办学整整60年。这60年正规化教育,让葛丹村的父老乡亲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也更加激发了乡亲们对知识的渴求。
“那时候,从村小学毕业后,上中学就得到山那边的南峪镇台头村。”王章保老人回忆说:“不仅上学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放学回家的时候还要挑上一担台头村的水,因为俺葛丹村不光缺文化、缺知识,也缺水!”就这样村里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读完初中,有的还读完了高中。正是因为如此,葛丹村的大部分人才有机会走出了这方大山,走进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如今,在经济利益至上的社会环境中,“读书”仍然是葛丹村乡亲们坚持不懈的追求,“上学”也成了葛丹村乡亲教育下一代最重要目标。只要孩子们有书读,乡亲就安心快乐;只要孩子要读书,父母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村民宋端平,为了供孩子上学,他白天在广告公司上班,晚上到工地上开铲车,妻子为孩子陪读。这样一点一点的赚钱把一儿一女培养成医学硕士研究生。现在儿子宋少伟和女儿宋晓梅都是井陉县医院的骨干医生。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正是葛丹乡亲们这种对文化的矢志不移,对生活的无怨无悔,对理想的坚韧努力,才给这些山里的子弟插上了冲高飞远的翅膀!
·E N D·
作 者 | 于瑞平 牟肖英
编 辑 | 胡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