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乡夜读】锦屏县三江镇瓮寨村

民生   2024-11-08 22:00   贵州  









瓮寨村位于三江镇西北小江之畔,距县城12公里。瓮寨是小江沿岸历史最悠久的侗察,也是古代九寨大款的组成寨之一。小江在村内如带蜿蜒,与两岸的稻田、村舍、古树、青山构成一幅优美的人与自然结合的图景。清晨或傍晚,两岸炊烟袅袅,在群鸟的欢唱中,随着斜阳飘舞并消失向两山翠林间。

瓮寨,侗语意为“凸突山脑上寨子”。有龙、欧、吴、刘、陆、李、文、罗、杨9姓。均为侗族。这里的民房大多为杉木质楼房,吊脚楼房缘坡而建,鳞次栉比,别有韵味。村前旧时由瓮寨及平翁、魁胆、孟寨等村共建有义渡,置有渡山。民国初期龙姓人在江边修建的龙氏宗祠至今仍留有一方残壁,还可看出当初的气派。村东边有一株古香楠树,高约20米,胸径2.2米,枝劲叶茂。

瓮寨对岸是江西街村,是瓮寨的衍生子寨。江西街原先是瓮寨所属无人居住的河沙坝,清代中期,由随“三帮”之一江西临江帮木商来谋生的江西手工艺人居住开发逐渐形成村落。江西人初来时,向瓮寨以租借和讨取的形式,获得栖身之地,从事烤酒、打铁、加工首饰、屠宰等行业,服务当地人民,同时也从事木材贸易。清光绪时期,这里发展成为市场,开设有木行。因最先居住的江、张、曾三姓人都来自江西,所以称为“江西街”,这三姓人还斥资建有“江西会馆(也称“万寿宫”)。寨内开辟一条长五六十米的石板路兼作街道,两侧设有杂货店、食店、客栈。到清代后期,江西街人都在当地购买山林土地,成为“土著”期,在民国时期,江西街市场一直较活跃,是小江河谷一带的经济中心。

瓮寨山多田少,所产粮食不能终年,历来以林业为重要依靠。有近三分之一人因无田土而以放排和砍柴为生,于是有“篙子下水,婆娘侃嘴。篙子上岸,婆娘饿饭”的民谣。清代中期,小江村人积极投入林业生产和木材贸易。村人善于培育速生丰产杉林,尤其以“十八年”最有名。过去凡生有女儿的家庭,都要为女儿植造一片杉木林,等女儿长到十八岁出嫁时,该杉林也已成材可砍伐治办嫁妆,故称“十八杉”或“女儿杉”。农闲季节,劳动力大多数投入林业生产,或造抚林,或放运木材,或从事木材购销。清光绪时,龙彦章从事木材贸易发迹,给四个儿子各建一幢徽式窨子屋,至今仍存断墙残基。清代后期,村人广植油桐,几乎每户都有油桐林,至今仍有“家有千株桐,儿孙不受穷”之说。

瓮寨村人过去正月尚玩龙灯,民国时期有舞龙队,足迹遍及小江、王寨、魁胆及邻近天柱所属村寨,玩龙兼比武,龙者个个身怀武艺。逢婚嫁、立屋、满月等喜事,唱歌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席间宾主对唱,不醉不散。

瓮寨重过端午节。过去,过端午节要举行抢粽粑活动当天上午十时许,由一壮汉赤裸上身,背几挂粽粑在前面跑,十数人手持刀棒在后紧追,满寨跑,众人围观取乐。相传清咸丰、同治时期有一年端午后第二天凌晨,兵匪突然入寨。人们闻警,来不及穿衣服顺手抓几挂粽粑即往外逃,后面苗兵穷追。当时死了很多人。后来,每过端午节,都要举行抢粑活动以纪念死难先人。

2016年,瓮寨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对村内江堤、岸路等基础设施以及休闲娱乐等设施进行了建设改造。至今,瓮寨村已成为县内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END


来源:锦屏文化丛书之《锦屏概览》

统筹:吴育基

监制:龙柳仙 王瑞燕

主播:王秋平

编辑:王希子 阮文静

封面设计:舒宝

投稿邮箱:jpxwzx@163.com【《杉乡夜读》栏目 收】


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这里!


锦屏县融媒体中心 主办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编   辑:王希子
一   审:杨新凤
二   审:阮文静
三   审:王瑞燕
总   编:吴育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杉乡锦屏
关注锦屏民生、经济、旅游文化、社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