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如侵权联系删除
大家好!我是乐哥!
该问题源于《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第4.1.1条第1款的规定:“当工程结构处于发震断裂两侧10km以内时,应计入近场效应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这一规定显然是对结构设计提出的要求,结构设计人员应对工程结构是否处于发震断裂两侧10km内作出判断。
那么,这个问题与工程勘察有何关系呢?分析如下:
规范要求的适用范围: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第3.1.1条第5款规定,对存在隐伏断裂的不利地段,应查明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及距主断裂的距离。这里的“隐伏断裂”与第4.1.1条的“发震断裂”概念不同,且“不利地段”的用词表明其位置是在建设场地内,而不是外围10km范围内。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第3.1.2条表3.1.2中有关抗震地段的划分涉及“发震断裂”,“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分”属危险地段,这也表明是针对建设场地内存在的发震断裂,并可能产生位错的部位进行判断,工作对象不在外围10km范围内。
勘察单位的实际操作难度: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有关规定,只有“重大工程场地”应进行活动断裂勘察,这是专项勘察,对一般工程没有相关要求。
对众多的一般工程项目而言,每个工程项目都要求勘察单位在周围10km范围内查找活动断层是不现实的,这就如同大海捞针一样。从市场角度来看,建设单位一般也不会专门投资,要求勘察单位在场地周围10km范围内查明活动断裂的情况。
有的行业人员建议,在“地震活动断层探察数据中心”查阅全新活断层数据,核实拟建场地周边是否有全新活动断裂,再根据全新活动断裂判断是否为发震断裂。
也有的行业人员建议按《地质断裂带区域城乡建筑标准》DB13(J)/T8421-2021附录A“河北省地质断裂带分布图”来确定。
以上两种建议,对那些远离发震断裂的大部分工程场地是可行的。但对于离发震断裂较近(或可能存在发震断裂的区域),其精度能否满足工程要求难以保障。
要确定场地周围10km范围内是否存在发震断裂,需要有发震断裂准确的起止点和拐点坐标、宽度数据、产状信息,以及断裂的活动历史和未来100年内的活动预期等,目前公共数据资源的全面性和精度难以满足工程需求。
勘察报告中的区域地质构造内容:
长期以来,勘察报告中所速的区域地质构造内容,由于资料出处的多源性,有些断层的名称、位置和性质都不太一致,其可靠性和权威性不容乐观,难以满足工程需要。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统一的、详细的、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发震断裂的公共数据资源,以利于勘察设计工作中准确判断项目场地距离发震断裂是否在10km范围内。
综上所述,虽然《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对抗震勘察中有有关断裂内容的规定,但并没有要求勘察单位在场地周围10km范围内查明发震断裂。勘察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工程场地的具体情况,结合现有数据资源,合理判断场地内是否存在发震断裂,并在勘察报告中明确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