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一起努力,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持续营造和谐包容的氛围,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在“家国天下”这彼此联系、层层递进、不断扩大的领域和范围里,为什么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都被我们党标定为头等大事?对此,湖北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向明教授。
访谈嘉宾
阅读提要
“家国天下”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国家观,代表了一种共同体意识,这种观念历史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精神世界、梦想追求,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政治文明体。
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根本价值指南;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印证着人民创造历史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规律。
涉及不同方面的“头等大事”,是我们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善于抓住主要问题、科学进行统筹谋划、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生动体现。
治国理政的“国事”就是亿万老百姓的家事
湖北日报记者: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饱含深情地说:“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在家事里,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比较好理解。在国事里,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怎么理解?
王向明:孔子在阐述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时,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人向来认为“家”和“国”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家才有国,国强家才安。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悠悠文明传承中,“家国天下”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国家观,代表了一种共同体意识,这种观念历史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精神世界、梦想追求,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政治文明体。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导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否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唤起工农千百万”,进行土地革命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家国理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实施“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让近一亿人口彻底摆脱贫困,使“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古老追求千年梦圆。
可见,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着14亿多人口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其治国理政的“国事”,其实就是亿万老百姓的家事。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把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紧紧相连,而国家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奋斗。只有把国事和家事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让老百姓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不断向前发展。
把人民幸福作为天下大事中的头等大事
2024年10月1日,国庆节,清晨时分,托举着巨幅国旗的游船驶向东湖凌波门栈桥,千余名市民游客在此迎着日出,挥舞着手中的国旗,歌唱伟大祖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通讯员 杨科 高梦雅 摄)
湖北日报记者:在天下事里,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又怎么理解?
王向明:古人云:“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就是人民。天下之事就是众人之事、百姓之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无数天下事务中,确保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始终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头等大事。这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民幸福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注重倾听人民的声音、关注人民的需求,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努力增进人民福祉,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国家繁荣昌盛。
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我们党明确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上更加富足,政治上享有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更高的道德文明素质,社会更加安定和谐,生态更加美丽,从而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当今世界变乱交织、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深化“全球南方”团结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重大举措,本质上是要坚决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正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正确应变天下大势,才让中国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中稳如泰山,为中国人民赢得和平与安宁。诚如众多网友所感慨的: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而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国家。
身处时代的大潮,只有胸怀天下、思虑深远,才能破浪向前。把人民幸福作为天下大事中的头等大事,才能真正实现天下是人民的天下,人民是天下的主人。
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全部实践创造的理论指南
湖北日报记者:在这层层递进、不断扩大的领域和范围里,为什么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都被我们党标定为头等大事?说明了什么?
王向明: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充满着对人民群众的炽热情感。“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核心就是一句话: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全部实践创造的理论指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郑重声明: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毛泽东同志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等语言深刻阐明了人民的至重分量。人民至上,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首要体现。
人民至上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生动写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第一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在习近平主席十余年来的新年贺词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关心困难群众,民生为大,着重“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是贺词的核心主题,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精准脱贫,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通过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扩大全民医疗保险,有效降低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我们建立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我们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老百姓从城市到乡村的环境变化中,切身感受到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一年又一年的“民生答卷”里,人们的获得感不断充实起来。
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根本价值指南;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印证着人民创造历史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规律。
从每一个事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入手
湖北日报记者:“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过不同的“头等大事”,对此我们该如何一体把握?
王向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人民的利益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多元具体、真实可感的,并且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发展变化。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苦难到辉煌,根本在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始终把人民的利益具体化。譬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新形势下,我们党必须代表全中国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全体人民,紧紧抓住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分配、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与每个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桩桩事情,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无论是“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还是“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抑或是“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这些习近平总书记提及的“头等大事”,归结起来其实都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具体任务。涉及不同方面的“头等大事”,是我们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善于抓住主要问题、科学进行统筹谋划、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正是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协调与平衡,我们党从每一个事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入手,以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推动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1.在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每篇文章下面“点赞”和“分享”。
2.我们每天将从“点赞”和“分享”用户中随机抽取2位,分别送出1个笔记本。次日上午十点小编将在微信菜单栏更新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