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东南 向海而歌丨“向海而歌”系列谈之二:敬海谢洋谱和声

文摘   2024-11-12 16:39   福建  


福建多山滨海、地狭人稠

日出日落、潮涨潮退间

勤劳的福建人同大海结下不解之缘


连江县定海湾海域的海洋牧场 图源:王旺旺


“行船走马三分命,东洋无洋过西洋。”福建沿海地区海况复杂,不时有台风肆虐。出海谋生的人们凶险难卜,遂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在闽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至今仍保留着“送王船”的习俗。当纸船在火焰中噼啪作响的时候,不由得让人想起先人们在惊涛骇浪中求生的悲壮场景。



送王船。图源:福建档案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面对神秘莫测的大海,需要心灵的平静加以中和。人们在出海前往往会祈求神灵护佑,由此逐渐形成了福建人独具特色的海洋信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妈祖信俗。

妈祖,原名林默,北宋莆田湄洲岛人,28岁时因救助渔民不幸遇难,被后世奉为海神。妈祖信仰随着福建人的航海、贸易、迁徙,从沿海传到内陆,从中国走向世界。目前,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分灵出去的妈祖庙,信众达3亿多人。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妈祖信俗不仅是福建人的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精神寄托、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展现了深深的家乡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十里长街迎妈祖。图源:湄洲妈祖祖庙


这种桑梓情怀深烙在闯荡南洋的福建人心中。近代在东南亚打拼谋生的福建人,出去不久就会将自己省下的一点积蓄寄回老家。就算没赚到钱,也会跟别人先借两块钱,寄一封信回家报平安。闽南语里“批”就是信的意思,往家里寄信寄钱,就叫“侨批”。无限思念、无尽言语,全在这一封信、两块钱里了。勇于闯出去的福建人,缔造了中国最主要的侨乡之一。

纵览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从“观于海者难为水”到“兴渔盐之利、仗舟楫之便”,从“海上丝绸之路”到地理大发现,人类之于海洋,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激荡:一种是敬畏,一种是向往。

面对海之波涛汹涌,福建人从不把希望只寄托于神明,而是信而不迷,认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风大雨大日头大,我就是敢打拼”,由惧海敬海探海到亲海爱海惜海,逐步形成了尊重海洋、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的观念,完成了从尝试征服海洋到追求人海和谐的历史转变,展现了闽人的血性和勇气、智慧和自信。

2017年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推介这座“高素质、高颜值”之城。

“高素质、高颜值”如何练成?从筼筜湖综合治理到中华白海豚逐浪,从红树林的修复到滨海湿地的保护,从海漂垃圾的整治到海洋污染的防治,从鼓浪屿的保护到海岸景观的规划……厦门以其30余年持续推动海洋生态修复的久久为功,生动展示了以高水平海洋生态修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厦门实践”。



航拍下的筼筜湖。图源: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同样,从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努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高水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福建海洋生态文明焕发出勃勃生机,知海、爱海、惜海、护海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碧海银滩成了金山银山。

千年时光已过,暗淡了神秘色彩的海洋,依旧用它那不息的涛声,见证着闽人向海而行的铿锵步伐。只是千帆过尽,苦尽甘来的闽人,多了一份经历大风大浪后的从容与豁达。人海和谐的愿景,越来越近。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编辑:刘微

校对:陈佳颖

三审:李行云

福建文化产业
由福建省文改办指导,集文化产业政策发布、信息交流、产业招商、产品交易、文化金融服务、资讯服务和促进对台对外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于一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