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我们身边隐藏的“唤醒者”!

民生   2025-01-26 09:30   山西  
妈妈们读书育儿的那些事儿










《家庭的觉醒》中有这样一个小标题:孩子如何帮助我们觉醒。今天就来聊一聊,我们身边隐藏的唤醒者。就独立生活的能力而言,我们的孩子可能还很弱小,需要被照顾,但在充当唤醒者的角色上,他们有着巨大的潜力。为什么呢?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12岁的男孩,由于被欺凌而逐渐变得自我封闭。他拒绝上学,甚至拒绝与朋友玩耍,无论他的父母如何哄他、引导他,甚至威胁他也没有效果,最终父母变得越来越绝望。即使请了专家来治这个孩子的毛病,也无济于事。在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借助外力,请相关的医生确实是有必要的,但在寻求帮助之前,我们把关注点转移到父母身上会如何呢?比如说,我们来挖掘一下父母处理社交问题的经历。

作者说,当我们开始了解前面例子中妈妈的过往经历,她透露自己小时候也曾经被欺凌,觉得被人排斥。因此,她的童年几乎都是在孤独中度过的。她认为总是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是自己的错,因此感到非常惭愧。因此,当看到儿子也受到了欺凌时,妈妈潜在的焦虑被触发了。由于太担心,她反而无意中削弱了儿子的自信心。她没有鼓励儿子召唤内心的坚强,反而因过度担忧而让儿子选择逃避。

在作者对这位妈妈辅导的过程中,这位妈妈认识到,儿子对生活的逃避,是针对妈妈的焦虑反应所做出的反应,因为他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压力,而妈妈的反应则是从来都没有处理好童年经历的后遗症。无论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小事,或者一些影响深远的事情,我们的孩子一直都对我们呼唤着:“醒醒吧,看看你自己,是时候改变了。为自己而改变,好让我也可以摆脱你的负担获得自由。”

读到这里,您是否和我一样,心头一紧,我们每天试图控制的孩子,能使我们觉悟到什么呢?去年,我的儿子小升初,他选择了足球特长这条路,这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想分享整个事件中的两点。第一,在儿子半年里分阶段去参加测试的过程中,我和他的爸爸一直持有不支持也不明确反对的态度,因为在我们的心里,笃定他不会入选。第二,在儿子被正式录取的那天,他的爸爸说,你真的要选择这条路吗?儿子说,爸爸,六年前你也没有想到我会踢球,所以以后的事情,先不要想了。

在那一刻,我的体会就是书中的那句话,孩子使我们觉悟。我们看似很民主地没有反对儿子,但我们当时的态度,回想起来,是多么的傲慢。我们凭什么就笃定他一定落选,我们又凭什么认为自己就是正确的。孩子的那句,“以后的事情先不要想了”,他才是我们三个当中,活在当下的人。他坚持自己的热爱,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我们呢?我们恐惧的是,孩子的选择超出了我们熟悉的范畴,我们担心的是,不能给到孩子最有力的帮助。可是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需要我们用与时俱进的方式鼓舞他们去驾驶自己的帆船。后来的日子里,每每远远地看到球场上飞奔的小小的身影,我的心都为之一颤,他的生命如此有激情,他的内心如此宽阔,他不需要为我们的恐惧和担忧买单。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潜力,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在他们的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帮助他们发挥出潜力,而不是遵循我们的愿望。这就是觉醒的力量。这股力量促使我们去面对自己那些未曾打开的心结,帮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去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生活中面临重大选择的事情还是少数的,我们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日常,也隐藏着一些被唤醒的机会。比如作者在书中举例,一位妈妈抱怨孩子早上不听话,并且上学迟到成了习惯,妈妈总是为此大发脾气。大多数妈妈的方法都是提高嗓门,管教孩子听自己的话。比如,第一遍是,你有没有听到我叫你快点啊!第二遍就变成了,我刚才怎么跟你说的?第三遍,第四遍,就会愈演愈烈,以为这样一遍比一遍更大声,就会让孩子学会专注。其实不然,孩子在这种情境下,不仅没有学会专注,反而会产生抱怨,进而越来越叛逆。

这是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情。早晨,孩子,上学,构成了一个很容易让人焦虑的场景,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在早晨这个时间段极易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几个要素。随着妈妈催促的嗓音越来越高,孩子听到的压根不是催促声,自然也不会做出我必须快一点的行动反应。他们听到的可能只是妈妈越来越声嘶力竭的发号施令。既然孩子上学迟到已经成了习惯,那么,就说明妈妈继续用强有力的施压方式去处理,事情出现转机的可能性是极小的。那么,我们换一个思路,回到自己这里。我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是不是一个很有条理的人,我会不会在前一天准备好第二天出门需要带的所有东西,我是不是可以应对不同程度的混乱呢。当我们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好像在孩子的身边照镜子。从孩子身上,我们是否看到了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再退一步讲,早上赶时间,孩子有一点拖延也不是多么大的事情,妈妈大发脾气的背后,是不是有自己不够成熟的部分。当然,我们不断地面临生活中、工作上的挑战,偶尔出现无力感是非常正常的。孩子用他们不成熟的举动恰好就是在提醒我们,坦然接受镜子中那个不够成熟的自己,进而告诉自己,可能最需要改变的那个人,是我。发号施令不可能推动一个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反而是我们每天的行为模式,在影响着身边的人,最终孩子养成的行为习惯里,带着我们的影子。

除了重大选择、日常生活小事以外呢,如果您的孩子正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阶段,那我们与孩子在某一件事情上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也是唤醒了我们青春记忆的绝佳时刻。现在我邀请您设想一个场景。孩子放学,上了您的车,见到您的第一句话是,妈,用手机听会儿歌。这是我几乎每天都会听到的话,当然是乖乖掏出手机递给他。接下来, 我就会听到一些听不懂但不得不听的音乐,而且时不时他还要分享几句他对这位歌手的点评。如果您的生活里也有类似的情况,相信您和我一样,起初也是有过企图要和他争辩几句的想法,或许真的有过争辩,但是大部分情况可能是无济于事,任你怎么说,也不会撼动他的兴趣。《10后孩子的养育法则》这本书做了这样的阐述:让我们先想想,音乐对我们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在我们的青少年时期。你的孩子听某种类型的音乐不是为了测试你的养育智商,也不是为了激怒你,他听什么音乐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他听这个音乐只是因为他喜欢。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你在青少年时期听的磁带给你带来的感受一样,孩子听的音乐也给他的生活带来色彩和意义,让他觉得有人理解自己。

当我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好像打开了我的青春记忆的大门,看到了当时的自己。攒着零花钱买磁带,买音乐杂志的场景,又鲜活了起来。我最初对孩子听音乐的偏见,在此时就变成了好奇,我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也许喜欢的音乐类型确实不一样,但是共通之处是,我们都被音乐打动,在音乐里,感到自己被理解,不孤独。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再看孩子,好像对他们这一代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因为我不带着偏见,他或许会告诉我更多他内心深层的东西。是孩子的行为唤醒了我内心深处的记忆,再借助这份记忆去看眼前的孩子,使得我们对某一件事的观点差异,最终发展成了我们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这是比听音乐更让人快乐的事情。

我喜欢《家庭的觉醒》中对孩子是“唤醒者”这样的描述,它升华了所有对孩子的老套称呼,说明孩子能够启发我们,有着使我们的觉悟升华到新高度的潜力。孩子是我们身边隐藏的唤醒者,或在日常小事中,或在重大选择面前,甚至是在我们与孩子的冲突中,只要您用心观察、体会,就会发现,这位小小的唤醒者,有巨大的力量,让我们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获得第二次成长!







读很多书,听很多分享,每一步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丰盈,也让我们的育儿之路更加宽广。


2025年山西经济广播【家有神兽】重磅推出原创读书分享专辑——妈妈们读书育儿的那些事儿。


双休日下午16点30,和您一起读书,分享,成长。

投稿热线:0351—8301122

邮箱:tjyspanish@163.com

您的读书育儿笔记,将成为更多人教育路上的宝贵财富。


播出时间:16:30—17:00


采写:张晋 田佳英 郭蕴华

责编:祁彦军 

监制:贾军  程晖

总监制:蔺建秀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