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初,英国记者、作家罗斯.哈克曼出版了她的首部作品《情绪价值》。主要研究情绪劳动,她在书中这样写:“情绪劳动是指识别或预测他人的情绪并随之调整自己的情绪,然后设法积极地影响他人的情绪的过程,表现为更在乎他人的感受。”比如当我们发现朋友遇到了问题,我们试图引导他走出情绪困境,推动他去沟通并主动寻找解决方案,这就是一个明显的情绪劳动的例子。情绪劳动就像体力劳动、智力劳动和创意劳动一样,也是一种需要时间、精力和技能的工作形式。在书的封面,有一行字:提供情绪价值的劳动是存在的,值得被看见。也许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视身边那些为我们提供情绪劳动的人,我们甚至会忽视自己是如何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和期望,让这一行字读起来是那么的充满力量。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先后走进读书会,通过日复一日的读书、学习,在关系中学会表达情绪,他们本打算照着书养孩子,却在读书的过程中重新养育了自己,而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恰恰又成为他们背后的家庭越来越好的基础。2025年,《家有神兽》节目会陆续播出“妈妈们读书育儿的那些事儿”,听他们分享书籍,以及如何通过读书改善亲子关系、增进家庭成员沟通等故事。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必须用发怒来解决问题吗?
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经历。
你有没有愤怒地朝孩子尖叫过呢?我敢打赌,几乎没有一位父母,不曾在某种程度上对着孩子发脾气,过后又感到无比尴尬。当我们朝孩子发怒时,就像在情绪上被人推了个跟头。我们通常认为是孩子的行为令我们发火。我们告诉自己,他们又吵又闹,简直就是在挑衅我们,把我们逼到极限。为了让自己的怒火合理化,我们可能会说:“看,是你逼我发火的!”同样,当我们变得焦虑、担心或害怕的时候,我们将这些感觉也同样归咎于孩子的状况或行为。
传统的育儿方法认为,家长情绪爆发,陷入焦虑或恐慌,都是孩子的过错。当孩子的行为催化了这些情绪时,我们就会指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同样老套的是对付这些行为的方法。比如说对孩子实行计时隔离,或者用取消某些特权甚至是直接打一顿屁股的方法来惩罚他们。如果用较为现代的处理方式,我们或许会用较中立的语调,或者在选词方面避免使用一些批评的用语。甚至,在感到要被激怒时,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时间冷静下来。
不管是传统的惩罚方法还是现代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效果短暂。我们会发现类似的事件或者更糟糕的事情总是接踵而至,比如撒谎、逃课或者孩子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做一些违规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使用的方法,比如计时隔离,取消特权等,都没有触及行为的根源。我们学来的各种技巧只是针对特定行为,而不是行为背后的动机。《家庭的觉醒》这本书中说什么是觉醒的教养方式呢?觉醒的教养方式试图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本身。它让我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情绪反应如何阻断了我们与孩子沟通的能力,从而使我们能思考和设计出更有意识的新育儿方法。
举个例子。相信许多和我一样,家有琴童的妈妈,都有过类似崩溃的经历。儿子当时8岁,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准备带他去上琴课。路过面包店,我特意买了他非常喜欢的三明治。一进门,迎面儿子哭丧的脸,姥姥在一旁说,孩子不想去上课,我已经说了他半天,还是不想去。家里的气氛特别不好,我把三明治放在儿子面前,一边抱起了当时还很小的女儿,一边坐在了沙发上。大约过了五分钟,我招呼儿子过来坐下。我说,担心你上课会饿,所以买了你最喜欢的三明治。这个时候,儿子紧皱的眉头稍微有一些舒展。我接着说,是不是担心这周没有好好练琴,去老师那里过不了关呢?儿子攥着的小拳头松开了,他说,是的,我害怕。我问他,那现在临近上课时间了,我们有补救的办法吗?他想了想说,我可不可以直接和老师说呢?我说,当然可以呀,我们看看老师会怎么说。后来,儿子去上课了,我给老师发了一条信息,讲了课前在家里发生的这一段小插曲。下课后,我和儿子走在回家的路上,他说,我下周可以试试你说过的方法,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分成几个小目标,每天完成一部分,这样,到了上课时间,我就不会完成不了了,一阵风吹过,仿佛吹散了头顶的阴霾,我冲儿子竖起了大拇指。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家庭故事。首先,我们站在妈妈的角度。工作了一天,回到家,看到儿子闷闷不乐的样子,再加上还有一个很小的女儿需要去照顾。我们可想而知,她下班回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怎么这么倒霉呢?”“早就和你说过了,要有计划地练琴,这马上就是到上课时间了,你说怎么办?”发出类似这些问题,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请注意,一旦这些话说出口,孩子会怎么样呢?他是不是照样不会还是不会。我们再来到孩子的世界。快到上课时间了,妈妈也要回来了,可是我没有好好练琴,去老师那里交不了作业,万一老师发脾气,怎么办?孩子可能已经在内心挣扎了很久。最后我们再看妈妈和孩子的对话。在妈妈进门之后,儿子没有说过一句,他不想上课,妈妈看到的是,孩子紧皱的眉头、攥着的小手和为难的表情,如果这时妈妈冲孩子怒吼,你为什么不想上课?我工作了一天,很累了,你怎么不让人省心呢?我相信,这是很多妈妈说过的或者忍着没说的话,无论是说出来还是忍着没说,其实都是对孩子情绪的一种对抗。
当我们与孩子之间发生了冲突的时候,大多数家长都会用发怒来制止孩子所谓的无理取闹,因为发怒简单,只要我够大声,够用力,我就能立刻让孩子害怕起来。仿佛我们和孩子在进行一场游戏,必须有一方是最后的赢家。当然,发怒只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管用,冲着小孩怒吼,看似简单处理问题的方式,实则埋了一个雷,当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这颗雷也许就会引燃。就像我们说情绪会自动消失吗?不会的,如果我今天没有机会表达我的情绪,那么情绪不会自动消失,或许它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更丑陋的方式出现。
回顾了整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故事里的妈妈处理紧急事件的从容与淡定,而这份从容与淡定是在觉醒意识的指引下做到的。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书《家庭的觉醒》,在觉醒意识的指引下,这位妈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了比较精准的回应。也就是说,她读懂了孩子的情绪。当然,没有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处于觉醒状态,觉醒是在一次次遇到问题时刻意训练自己,关注当下情境中的人,积极创造有可能的改变。
当我们借这个故事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两者之间,我们会怎么选择呢?用书中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朝着觉醒迈进一小步,亲子关系的质量就会提升一大步。
我们对孩子也好,对身边的其他人也好,听见、听清和听懂对方的声音,是一件多么难,但是又多么有趣的事情。当我们听见、听清和听懂了他们,我们彼此都可以充分地表达真我,从而达到有效的沟通,赢得彼此更多的信任。我们的心越觉醒,与孩子、与他人的心灵也必定越亲近。
那么,是否必须用发怒来解决问题,现在您有答案了吗?
FM95.8山西经济广播《家有神兽》
播出时间:16:00—17:00
采写:张晋 田佳英 郭蕴华
责编:祁彦军
监制:贾军 程晖
总监制:蔺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