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一医疗领域的专业人士向媒体报料称,其就职的大学副校长在参与本年度省级奖项的申报过程中,疑存在学术造假行为,目前该项目申报已被该大学申请撤回。
这位专业人士表示,他曾向省教育厅相关部门实名举报此事,得到回复,“我厅同意学校申请,对该项目不予提名。同时,对于你举报的其他内容,按规定移交相关部门。”
据媒体了解到的最新消息,省教育厅经办此事的工作人员表示,告知书属实,目前已“移送给省一级的纪委部门了”。
高等教育领域内学术不端事件的频发,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除上文提及的事例之外,就在今年9月,还有一大学的2名教师,被同事实名举报学术不端、科研不端,大学对于职称评审使用学术不端成果推诿包庇。高校发生学术不端事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包庇、纵容。通过微博实名举报同事的这名大学教师,同时也称“学院一直本着推诿、拖延、包庇纵容的态度。后向学校申请复议受理后始终未答复调查结论。”学术不端行为在教师中属于个体问题,而学校若对此包庇纵容,则反映出的是环境问题和制度缺陷。今年2月,华中农业大学针对该校黄某某教授学术不端问题的处理措施,堪称不回避、不护短的典范——1月16日,华中农业大学11名学生以实名联合举报的方式,举报该校教授黄某某存在学术造假行为;1月19日凌晨,华中农业大学发布情况通报,……初步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决定即日起停止黄某某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2月6日,华中农业大学发布通报,黄某某存在一系列问题,学校决定撤销其校内一切职务并解除聘用合同。学术不端事件在高校频发,凸显出部分高校正面临学风浮躁和学术失范的严峻考验。近年来,我国在打击和整治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已展现出相当大的力度。去年4月,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地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需要开展为期3个月的学术不端自查清理工作,清理范围为2018年以来的学术论文。意味着所涉高校和机构需要倒查5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自查内容包括且不限于:✦论文是否存在伪造通讯作者(邮箱、单位)、伪造或操纵同行评议等情况;✦论文的图片、数据等是否存在伪造、编造、篡改,以及一图多用、选择性使用等情况;✦署名作者是否真实参与相关研究和论文写作,是否存在买卖、代写、代投论文情况;✦实验研究数据是否为作者真实开展研究所得,是否存在未真实开展研究而购买实验研究数据情况;✦论文署名作者是否对论文未作出实质学术贡献,存在挂名现象。并将挂名现象纳入重点治理对象。今年3月底,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实施细则》,对学术不端调查处理的职责分工、调查与处理、申诉复核、保障监督等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尤其针对调查与处理环节,明确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受理、调查、认定、处理的实施细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细则,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科特点,制定或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办法。“要做到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加大整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就必须完善学术不端调查、处理、通报制度。”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中国青年报》刊文指出。在他看来,学术不端影响学术环境,高校必须公开进行处理,这不是什么可以不外扬的“家丑”。一所学校出现学术不端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学术不端加以掩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学术不端案件,是在更高层面推进建立并完善学术不端通报制度。10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了2024年第二批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涉及12所高校和14人,其中有两位评审专家。学术不端行为包括请托打招呼、操纵数据和图片、委托第三方机构投稿、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伪造篡改论文等。处理结果显示,相关人员受到追回、已拨资金通报批评,以及被取消3年至5年的国自然基金评审、申请和参与申请资格等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全球性挑战,不仅在国内高校中存在,也同样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2023年7月19日,因涉嫌学术造假问题,美国顶尖名校斯坦福大学校长马克·泰西耶-拉维涅(Marc Tessier-Lavigne)向斯坦福大学全体师生发布声明,他将于8月31日辞去校长一职。泰西耶-拉维涅于2016年起担任斯坦福大学校长。2022年12月,斯坦福大学董事会启动了对其学术不端的审查。审查小组成员发现,12篇泰西耶-拉维涅参与署名的论文中,有多处数据操纵的情况;在他作为主要作者的5篇论文中,每一篇在研究数据上都有“严重缺陷”,其中至少有4篇明显存在由其他作者进行的“数据操纵”。审查结果公布后,泰西耶-拉维涅于当地时间7月19日宣布将辞去校长职务。美国一些大学在处理涉嫌学术不端嫌疑的教师时,会遵循一套严谨而系统的流程,包括初步审查、组建调查委员会并展开正式调查、听证会与决策、后续处理与公开等。若涉事教授对最终处理决定持有异议,有权按照学校既定的申诉流程提出申诉。该申诉程序通常要求涉事教授提交充分的证据材料,以支撑其申诉主张。在处理完申诉后,学校会通过其官方网站或发布公开声明的方式,对外公布处理结果,旨在清晰地向公众传达学校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所持的鲜明立场与坚决态度。高校教师学术不端事件对学校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深远且多维度的。其不仅会损害学校的声誉,降低社会对学校的信任感,还可能破坏学术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对高校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教师学术不端事件,高校应迅速、公正且透明地处理此类事件,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预防机制建设。[1] 教育部网站、科技部网站、澎湃新闻网、光明网、新浪微博、麦可思研究等。[2] 倒查5年论文、限期自查!学术不端治理风暴来了?.知识分子公众号,2023-06-19.[3] 熊丙奇. 以通报制度震慑学术不端. [J]中国青年报 ,2024-04-17.
文章来源:麦可思研究
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