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农人队的植物工厂智能环控系统)
杨浩率领的赛博农人队在本届赛事中被视为“学院派”,那么,解晓巍带领的“叶菜侠队”则属于“产业派”。相比“学院派”重视大量复杂的参数与专业的植物指标,“产业派”更看重智慧种植试验的应用性与市场价值。
解晓巍是山东一家科技农业公司的负责人,这位“90后”新农人是首次带队参赛。“当初决定要参加比赛时,整个团队都挺纠结的。”解晓巍回忆道,一方面是比赛流程过长,担心会占用成员们过多精力,另一方面是,了解到对手是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技农业的“国家队”,也担心比赛结果会影响公司的其他项目。
然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以及企业一路对生菜培育积累的经验,这支非农专业出身的队伍,在本届大赛培育出一株460克的“菜王”。一般“优雅”生菜单株重150~250克,叶菜侠队培育出来的生菜,单株均重都超过300克。
(叶菜侠队的设备间)
“像照顾人一样去照顾它们,加班后就要吃好点补一补。”解晓巍在赛后分享的种植窍门,让现场听众都觉得十分有趣。团队采用了一套针对温、光、水、气、肥的环境线性控制系统,配备专属空调风管,让生菜能在足够舒适和松弛的人工环境中生长。“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在植物工厂把‘优雅’生菜种这么大。”不单是“个头”足够大,团队培植出来的生菜,在大众评审的口味评比中更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赛事一路走来,“学院派”与“产业派”在思维碰撞中惺惺相惜。赛后,解晓巍寻求与“学院派”团队合作,从学术角度对“浩克生菜”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同时,他更瞄准了上海农科院团队的新型栽培架,希望能应用到草莓种植当中。
赛事中,上海农科院团队同样也种出了超预期重量的生菜。该团队从规模化生产摊薄边际成本视角出发,设计了一套高产、低耗的植物工厂方案。方案的核心是一方面通过创新设计吊挂式可移动栽培架,让栽培架根据作物生长需要收缩或拓展,将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提升到了2.34;另一方面则通过大量前期和试种阶段的光试验,找到了适合生菜生长的低能耗光配方。
“整体很均衡的感觉,每株生菜的各部位都是正常的甜、正常的水分”,这是其他参赛队伍对上海农科院团队种出来的生菜评价。经过50天线上悉心“照顾”,在约42平方米的空间内,团队实现了一茬生菜302公斤的产量突破,其中A级品质占比90%,拿下大赛二等奖和“最佳风味奖”。
(上海农科院团队决赛期间给集装箱植物工厂内种植的“优雅”生菜补光)
变革的起点
赛场上的竞争固然激烈,然而更值得看见的是,这些青年科学家们不仅将论文写进植物工厂里,更将成果留在千家万户中。截至目前,已有多项大赛成果被写进论文或进入专利实审受理阶段,涉及植物工厂环境优化技术和调控方法、营养液动态调整技术等。同时,已有部分科研成果比如温室种植、无土栽培、AI种植等多个前沿项目成功进行转化,广泛应用于辽宁、安徽和云南等地。
解晓巍给自己的集装箱植物工厂取名为“口袋农场”。在他的设想中,除了集装箱,屋顶、阳台、地下室、矿坑矿洞,以及其他一些废弃场所等,都可以成为植物工厂。“只要解决温、光、水、气、肥,确保环境受控即可。”
另一支参赛队伍,墨泉队的旋转式种植架,已在市场上有一定反响。队长秦楚汉透露,目前正和上海一些餐饮公司合作,试种绿色健康的韭菜。公司还在泰国尝试种植草莓等非热带水果,与中东企业合作试种罗勒、芝麻菜等,“希望将植物工厂技术推广到更多地方”。
杨浩团队参加首届赛事使用的基于DLI的移动式补光技术目前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应用于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实现校企合作。“在示范园区的5000平方米草莓薄膜连栋温室得到应用,种植出的草莓特别喜人。”杨浩说道。
不要小看这些变化,现代化蔬菜、水果流通体系开启的密码,就在其中。
云与AI技术在植物工厂生菜种植周期中发挥的作用显示出一种可复制性,这种模式在整个农业领域都具有借鉴价值。
智慧农业的“智慧”,就在于技术集约带来的自动化,以及数据分析与决策的智能化。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志辉表示,现代化的农业已经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应用的复杂生产部门,既需要传统农学的科学经验,也需要软件、机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种现代科技的综合支持。“从比赛的关注点变化来看,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农业越来越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拼多多高级副总裁、首席发展官朱政表示,拼多多携手各方力量,搭建起一个开放、包容、合作的平台,旨在激发社会各界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热情,共同探索智慧农业的新路径。
数据是基础,决策是关键,而从生产到流通全链路的切实改变,才是每个普通人能感受到的科技温度。
可以预见,在未来,其它农作物也可以通过这条更顺畅的路,快速而安全地到达每个家庭的餐桌上。
也许,这场变革早就从这株生菜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