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的标准有很多,其中很关键的指标是免于焦虑、恐惧和匮乏的自由,而焦虑、恐惧和匮乏有时又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从源头加以解决。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美好生活的标准有很多,其中很关键的指标是免于焦虑、恐惧和匮乏的自由,而焦虑、恐惧和匮乏有时又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从源头加以解决。
应该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日俱增,再加上各地和各级政府对安防系统的持续投入,以及基层网格化管理的卓有成效,与社会治安有关的焦虑和恐惧在中国民众中近年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深夜撸串的自由”一直让普通百姓引以为豪,这一点同样给在中国打卡的国外旅游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零星发生的公共治安案件,由于得到及时处置和通报,在老百姓的认知中属于个别偶发且有着具体缘由的案件,因此并未对民众的安全感造成明显冲击。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复苏势头进一步巩固,人们对未来的确定感和信心将进一步增强,社会氛围将进一步改观,社会和谐程度也将进一步提升,这必然会将很多矛盾和冲突化解于无形,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当然,在大形势不断向好的同时,也要做好“失意”群体的工作。考虑到当前就业压力依然阶段性偏大,应当发动各方力量妥为筹划应对,而党中央、国务院对此尤为重视。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就业有关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加强政策支持、培训赋能、服务助力,努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加力就业岗位挖潜扩容,聚焦先进制造、服务消费、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推进实施岗位开发计划,提升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要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提高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授信额度,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力支持就业创业,研究扩大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范围。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企业参与等方面加大支持,分行业领域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培训层次和补助水平,培养更多发展所需人才。
就业稳,则预期稳;预期稳,则经济发展中的增量创造就会有稳固的根基。与此同时,对居民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具体“体感”至关重要的存量财富的保有也应该多加重视,尤其涉及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等领域。也因此,中央多次强调要推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促进资本市场积极健康发展。
当前在房地产领域,除了市场整体的止跌回稳,还要格外重视“保交楼”和断供的问题,因为这是涉及居民财富保有的突出问题。而相对于“保交楼”,帮助居民妥善应对断供的问题难度更大,更不好解决。对于那些非投资性的刚需住房面临的断供问题,如何在兼顾银行和住户间利益的基础上更多向住户倾斜,比如适度延长抵押品赎回权取消的缓冲期等,对于因此而导致的社会征信问题,给出更为宽松的解决方案,这对于缓解社会焦虑、提升社会安全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个现代社会而言,免于匮乏的焦虑和恐惧,很多时候与个人财富多寡关系不是很大,而更多取决于公共资源的供给充分与否。在中国现阶段,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吃饱穿暖之余,人们对于公共卫生服务在内的各种需求在不断提升。考虑到需求总是走在供给的前面,在达成阶段性动态平衡之前,有时难免会出现供给略微滞后于需求的情况,再加上各种炒作等信息过载问题,居民也难免会出现阶段性的焦虑情绪。
这一方面需要服务的供给方和行业的管理者积极主动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以公开和透明缓解信息过载和信息不实导致的公共焦虑,比如此次集采药药效问题,国家医保局及时积极主动和上海相关医院一线医生沟通,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则需要尽快做大公共医疗供给,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强召开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听取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要统筹当前和长远,综合考虑城乡融合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群众健康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完善建设布局,为群众就近就医提供更大便利。要着力提升基层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健全临床科室设置和医疗设备配备,扩大基层用药种类,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升慢性病和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康复能力,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